前两天于老师给大家分享了 文言文翻译的高分秘诀 ,在这篇文章里提到我们在翻译时应注意的“6字诀”和”6失误”。那么今天咱们就根据例题来详细讲一下,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理解这一方面内容。 【防范“6失误”】 失误1: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1.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豹子次下辨,闻围解,欲还。弼使谓豹子曰:“贼耻其负败,必求报复,不如陈兵以待之。”豹子以为然。 [错误翻译] 皮豹子拙于言词,不善辩论,听说围势已解,想回师。 [我来评卷] 地名“下辨”,不用翻译,却强行翻译,应保留地名词语。 [我来改正] 答案:当时皮豹子临时驻扎在下辨,听说围势已解,想回师。 参考译文: 当时皮豹子临时驻扎在下辨,听说围势已解,想回师。古弼派使者对皮豹子说:“敌人以其负败为耻,必定要寻求报复,不如现在就派兵与之对阵。”皮豹子觉得有道理。 【谨记“6字诀”】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 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例1: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大。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选自《明史·胡宗宪传》) (1)擢御史,巡按宣、大。 ①保留词语: _ _ ②关键词语: _ _ ③关键句式: ___ ④译文: ___ (2)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①保留词语: ___ ②关键词语: ___ ③关键句式: ___ ④译文: ___ 答案: (1)①御史,宣、大; ②擢、巡按; ③“擢御史”为被动句; ④(胡宗宪)被提拔为御史,巡视宣、大。 (2)①苏、松巡抚曹邦辅、浒墅、文华、陶宅; ②会、攘、恨、进剿; ③“歼倭浒墅”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浒墅歼倭”; ④恰逢苏州、松江巡抚曹邦辅在浒墅歼灭倭寇,赵文华想窃取功劳,没有成功,非常生气,于是进攻、剿灭陶宅的残敌。 参考译文: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历任益都、余姚知县。(胡宗宪)被提拔为御史,巡视宣、大。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查御史。当时歙县人汪直占据五岛煽动倭寇入侵,而徐海、陈东、麻叶等人巢居柘林、乍浦、川沙洼等地,每天都骚扰郡县。当时柘林中众多倭寇转移屯据陶宅,势力逐渐衰弱。恰逢苏州、松江巡抚曹邦辅在浒墅歼灭倭寇,赵文华想窃取功劳,没有成功,非常生气,于是进攻、剿灭陶宅的残敌。 【防范“6失误”】 失误2: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2.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予忘之。” (选自《冷斋夜话·卷九》) [错误翻译] 有一日想到一个好句子,拿起笔迅速书写起来,整张纸上龙蛇飞动。他让侄子抄下来。遇到波险的地方,侄子就惘然停止。 [我来评卷] “龙蛇飞动”“波险”都用比喻义,此处应译为“如龙蛇飞舞”“笔画怪诞”。 [我来改正] 答案:有一日他想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的字笔势蜿蜒活泼,有如龙蛇飞舞。他让侄子把句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子茫然地停下来。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写得不好看,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得很镇定。有一日他想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的字笔势蜿蜒活泼,有如龙蛇飞舞。他让侄子把句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子茫然地停下来。(侄子)拿着他写着字的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不认识了,便责怪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写的什么了。” 【谨记“6字诀”】 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例2:[2015·安徽省卷改编]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1)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①需替换的关键词语:____ ②关键句式:____ ③译文:_______ (2)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①需替换的关键词语:____ ②关键句式:____ ③译文:____ __ 答案:(1)①生、喜、习、好、视、声利;②“先生生世族”为省略句;③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 (2)①出、知、誓、以、污;②“不以一钱自污”为宾语前置句;③(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在诗歌方面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出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辈们都感到吃惊诧异。十三岁被补荐为诸生第一名,文名很大。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防范“6失误”】 失误3: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父通,避地河南,以泰和九年九月生衡于新郑县。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错误翻译] (1)父亲许通,避难到河南,在泰和九年九月生下许衡在新郑县。 (2)问他的教师说:“为什么读书?” [我来评卷] “生衡于新郑县”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新郑县生衡”;“读书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应为“读书为何”,可译为“读书有什么用”。 [我来改正]答案: (1)父亲许通,避乱来到河南,于金朝泰和九年九月在新郑生下许衡。 (2)问老师:“读书有什么用?” 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家中世代务农。父亲许通,避乱来到河南,于金朝泰和九年九月在新郑生下许衡。许衡从小有非凡资质,七岁入学,学习章句,问老师:“读书有什么用?”老师说:“用来换取科举功名。”许衡又问:“仅此而已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学习书本,又能询问宗旨大义。时间长了,老师对许衡的父母说:“这孩子聪颖不同凡响,日后必成大器,我已不能当他的老师了。”于是告辞而去,父母竭力挽留不成。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 【谨记“6字诀”】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 (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①关键词语:___ ②调整句式:___ ③译文:____ (2)[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①关键词语:___ ②调整句式:___ ③译文:___ 答案:(1)①谠、报;②“吏部请如雍言”为状语后置句;③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参考译文: 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2)①索、面、庶或、济;②“不吾索”为宾语前置句;③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