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仙迹|历史仅存武汉长春观天文图石碑紫微垣古星图

 浪漫人的图书馆 2019-02-16

武汉长春观紫微垣古星图碑头“谕旨”上的龙纹

武汉长春观的天文石碑,为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上刻有“谕旨”二字。全国在解放初留有三块“天文图”碑,一块在杭州玉皇山,一块在陕西某观,一块即在长春观。现前二块皆毁于历史原因,仅留长春观一块全图碑,是极珍贵的天文学文物;石碑上记录着二十八星宿名曰紫微垣古星图。石碑镶嵌在长春观道医馆门口右侧的石壁上,高207厘米、宽82厘米。

如果没有一定的天文知识储备,单看天文石碑的内容,可能完全不知所云。天文石碑是以北天极为中心的圆形全天星图,该图为中国古代星空的三垣、二十八宿、众星官体系。在星图正中上方刻着“谕旨”两个大字,字两旁刻着蟠龙祥云图案。星图四角分别刻有“長”“春”“璿”“璣”四个字。星图正下方刻着《天皇寶誥》等80余字。

道教历来重视观测和研究天文学,素有“夜观天象”的传统。一方面是把握、探索天地运行规律,以窥天门地户之开阖时机;另一方面,观天道的目的还在于炼丹活动和节令、气候、时间上的关系。

道教从建教之初便秉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积极研究、探索天地之奥秘。在中国历史上,从汉至唐,道教对我国的天文学、气象学乃至历法的制订等等方面,都曾做出巨大的贡献。

天文学在我国历史上一直与农学、医药学、算学并列,号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学科。其中,天文学与算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称之为“天算之学”。这里所说的“天”是指日月星辰的天体结构和运行的观测研究;“算”主要指根据这些天体运行的观测,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

武汉长春观这块天文石碑内容源自于山东著名道长李理安。1935年,李理安道长游方至武汉长春观,将随身带着的一幅古代拓片献出,拓片上便是“二十八星宿天图”。长春观请来当时的刻碑高手将拓片刻于碑上,另加刻了“長春璿璣”4个字,并在长春观后山的制高点修建了一座“天图亭”,让石碑安身。上世纪50年代修建长江大桥时,京广铁路线途经长春观后山,天图亭被拆,天文石碑搬至现在的位置,碑身的破损是当时历史留下的伤痕。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二十八星宿,东西南北各七宿。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星宿天图”是道家天文学的基础。石碑所刻内容说明中国很早就发现了“黄道”。古时的黄道是用二十八星宿来分区,同时二十八星宿还是“占星说”的基础——古人相信月日和行星出没位置的变化预示着人间的变化。

以二十八星宿为基础的“占星说”你可以不相信它的科学性,但二十八星宿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都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对一些星体的命名仍沿用了二十八星宿的命名:比如金牛座著名的疏散星团——“毕星团”。毕宿就是二十八星宿之一。

长春观天文石碑紫微垣古星图有标称“北极天枢”的星辰,指明“天极”之所在。《礼记 祭法》郑玄注:“礼天以冬至,谓天皇大帝,在北极者也。”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石氏云:“天一,太一,各一星,在紫宫门外,立承事天皇大帝。”“天极”为“天皇大帝”。四星与下方二星相连,组成“勾子”形状,总称“勾陈”,其“勾头”四星内中心,有一小星,就是“天皇大帝”,“勾头”四方形星座称“天皇”,“天黄大帝”是其内心之星。勾陈天皇大帝即是道教“四御尊神”之一的伏羲大帝,斗母元君之子。伏羲天皇教化古中华大地各氏族以龙为图腾,从此华夏大地后裔皆称龙的传人。

从天文学到宗教信仰,从科学探究到星宿神仙崇拜,道教玄门的玄,只这块小小的石碑之中,便能窥斑见豹。如果从道教中我们只能读到鬼神甚而至于封建迷信,那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过于贫瘠,读不懂,还固闭自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