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子兵”花4个月“折腾”魔芋 月入50万元

 狂影迷 2019-02-16


来源:重庆商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父子兵”花4个月“折腾”魔芋 月入50万元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滕飞飞

香辣魔芋脆肠、泡椒魔芋耳丝、烧烤魔芋毛肚、魔芋粉……这些小吃咀嚼于口中均有肉质感,进入肠胃却化作素食纤维,有减肥、养颜等功效,其实它们都由一种原料加工而成——魔芋。作出这一创新尝试的正是,重庆首信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毓彪、杨冰平父子。

近日,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魔芋深加工的企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企业的魔芋种植基地在贵州,加工外包交给成都一家公司,产品运回重庆再进行全国推广销售,这样“折腾”的产业链,他们每月却能达到50万元收入,这对“父子兵”的商业秘籍是什么?

农产品有机才是商机

这家公司的魔芋仓库位于万盛关坝镇。站在仓库门口旁的杨毓彪侄女向记者透露,十年前,杨毓彪从一名挖煤工当上了煤老板。后来煤矿厂关闭后,他于2014年底,成立了集种植、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农产品公司。

“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此类产品不会因价格上调而造成市场‘冷淡’。”2015年,瞄准这一商机,杨毓彪带着多年积攒的1000多万元,在贵州芭蕉镇流转1200多亩土地发展青脆李产业。一年后,他不忍浪费李树下的空地,从云南引进了白魔芋、花魔芋两个品种,分别在李树下套种起长短衔接的魔芋地。

“如今我1亩魔芋地平均产量在6000斤左右,算上今天的出货,截至目前我们每个月有50万元收入。”看着账单上密密麻麻又详尽的数据,杨毓彪感慨,“这一切成果得感谢回国帮我打理生意的儿子,如果不是他,恐怕我的农业大门早在那4个月里就封闭了。”

产品加工 摆脱传统种销

原来,在2017年7月以前,杨毓彪的魔芋根本没收割,更谈不上洽谈合作伙伴。为了走出一条全新种销之路,杨冰平在去年7月,带着父亲通过筛选比对,最终选择从云南省购买30吨高山魔芋,并找到成都一家代理加工企业。

“因为技术和距离都为优选,我们生产出3万盒魔芋小吃,已销售大半。”杨冰平告诉记者。看到巨大的市场前景,去年10月,他们又找到云南的代理工厂,提炼出价格效益更高的魔芋葡甘聚糖和魔芋粉丝。

杨冰平表示,“公司聘请了国内顶尖专业设计团队,对魔芋产品的图案包装,进行全方位系统设计。同时,量身定制了易携带、巴掌大小的魔芋袋。”目前,该公司先后生产出2个系列5款不同的魔芋深加工产品,产品已先后覆盖河南、河北、重庆等省市。

“公司+农户”发展农旅产业链

三个月前,杨毓彪又从关坝镇田坝村流转来几百亩土地。他希望通过“公司+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一方面节省进购魔芋的成本,另一方面他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公司保底收购,带动他们一起种魔芋增收。不仅如此,杨冰平还与蜂狂购电商平台签订了网售协议;参加广东东莞广交会展示产品,扩大品牌影响力。

“接下来,我们还要在万盛建立自己的魔芋加工厂,研发出更多的魔芋新产品,打造集魔芋种植、生产加工、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农旅全产业链,让魔芋系列产品卖向全国。”面对未来,杨毓彪、杨冰平父子异口同声道。

经验

初创思维=复制粘贴

杨毓彪总结他多年创业经验道,复制粘贴他人经验,往往是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采用的聪明办法,因为很多名人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创造出更多新文明和财富的。 宣传目标=品牌效应

杨冰平认为,宣传最终目标是品牌效应能否打响,制作品牌设计和定位就成为宣传提前的准备功课,既要有独具产品特色、脍炙人口的品牌名称,也要有让消费者印象深刻的外包装,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品牌,达到宣传效果。

发展农业=多元转型

杨冰平说,农业要想发展壮大,单靠埋头苦干是徒劳,如果想离开老路创造新天地,首先,要转型产品,开发原材料深加工产品,这样才有市场购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多元化开发,不仅能让消费者吃得到,还能让其摸得到,这就要结合旅游,打造采摘游、休闲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