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开 登临直见楚山雄

 昵称25382711 2019-02-17

钱钟书《宋诗选注》里选的第一个诗人,叫柳开,诗为《塞上》,也叫《塞上曲》: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骹,xiāo古同“髇”,即响箭)

《倦游杂录》里记载:冯太傅端尝书此诗,顾坐客曰:“此可画于屏障”。可见柳开此诗,在当时传播很广,有人想把它画在屏风上。钱钟书说,柳开是比欧阳修更早推行韩愈的人。

柳开另有一诗,气势足,有骨力,叫《楚南楼》:

洗尽蛮烟几案空

登临直见楚山雄

坐当鸿鹄高飞处

身在乾坤灏气中

木落有情瞻北阙

霜轻无梦入西风

凭阑自是蓬瀛客

独对潇湘兴未穷

此作,似比《塞上曲》更佳。柳开其人其诗,很像晚唐的杜牧,但才华不及杜牧大,文气不如杜牧华丽,杜牧诗文流畅,柳开诗文晦涩,杜牧乏于精意,柳开乏于达识。肆于文辞,二人相类,但知名度,柳开显然不如杜牧。

欧阳修10岁时,在湖北随州,在朋友家中,第一次接触到韩愈文集四卷,爱不释手。后来,钱惟演建双桂楼,约请欧阳修与尹洙写楼记,欧阳修先写成,用一千余字,尹洙说,我只用五百字即可。欧阳修当时佩服尹洙的简洁与古风,自此发奋于古文。尹洙精于《春秋》,好古文,从学于穆修,穆修从学于种放。

说来也怪,种放、林逋都是宋初著名的隐士诗人,喜欢驯鹤、养梅,浪迹于山水,朝廷爱慕其才华,多次征用而不起。身于方外的种放,确是韩柳文的重要传播者,当然也要早于欧阳修。另外一位,早于欧阳修传播韩柳文的,是一位和尚,叫智圆。他的文集叫《闲居集》。

智圆诗,《读韩文》:

文不可终否,天生韩吏部。叱伪俾归真,鞭今使复古。异端维既绝,儒宗缺皆补。高文七百篇,炳若日月悬。力扶姬孔道,手持文章权。来者知尊儒,孰不由兹焉。我生好古风,服读长洒蒙。何必唐一经,文道方可崇。

另,《述韩柳》《师韩议》,亦可见智圆对韩柳文的精通。

智圆,人称“中庸子”,北宋注解讲述《中庸》,以智圆为最早,甚至早于北派理学重镇孙复、石介。当然,比种放和智圆更早的,是柳开。

柳开(947--1000),河北大名府人,“开”是他的笔名,估计,他的原名肩愈,字绍元,也是笔名,不是本名。所谓“肩愈”“绍元”,自我标榜要肩挑继承韩愈的事业,绍述柳宗元,以复振韩柳文自任。后来,更加直白,名“开”,字“仲涂”,就是要开启孔孟之后宋代圣学的路途。他是一个孤明先发的狂人、先知。他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的号,无非为了标举古文。论宋诗习韩愈之早,柳开确有过人之处。

在散文《应责》里,柳开回应了时人对他倡导“古文”的质疑。他先反问说:“於乎,天生德于人,圣贤异代而同出,岂以汲汲于富贵,私丰于己之身也?将以区区于仁义,公行于古之道也。”还说,时人不知“古道”,不是他的不幸,而是时人的不幸。在文章的收尾称:他的“道”,即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

在《上王学士第四书》里,他提到了“六经之用于时”,“发于内而主于外,其心之谓也,形于外而体于内,其文之谓也,心与文一者也”。他提出了一个标准,君子之文与小人之文,区别在于“度”与“玩”,一贯他恢复“古文”的基调。

在《昌黎集后序》里,柳开回忆了自己习韩文的经历,从17岁开始,7年间,“日夜不离于手”,又感慨于韩文所得十之一二,为韩文在宋初不能被重视而呼吁。进而,由韩愈上溯孔子编纂《六经》的典故,又说,孟子与扬雄在“乱世”著述辩难,都是捍卫和传续了孔子之道,再到韩愈“先生于时作文章,讽颂规戒,答论问说,淳然一归夫子之旨。”“先生之心与(孔子)夫子之旨,无有异趣”,柳开把孔孟、扬雄、韩愈作为自己的“道统”。这要比欧阳修最少早了50年。

有人问柳开,为何要读六经?

柳开答:百子鸟兽也,经其龙也。鸟兽潜伏其林薮,群生其性命,或毒焉,或鸷焉。龙翔乎天,变化其神哉!霈甘泽,利下土,春夏无之则万物槁,阴阳是赖之者也。观宇宙,则知其域中之大矣。

柳开把诸子百家比作鸟兽,而把六经比作霈泽万物的翔飞之神龙,一贯他好古的主张。

亦有人称,柳开是利用韩愈而出名,后来又放弃了韩愈。废了这么大的气力为了放弃?且他的官运并不好,那岂不是过于蠢直?柳开,确实是一个脾气很大很怪的人,他给一位后生的散文叫《名系》,说的是不要以韩愈、孟轲的名字为自己起名?那么,柳开先生您的名字,为啥叫“肩愈”“绍元”呢?显然,他的脾气,是不能与杨亿、刘筠的诗风相容的。古奥而险峻的柳开,或许到了王禹偁的转述韩愈,才更加平易而传播渐渐广了。

参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5)钱穆;《中国文学史》钱基博;《柳开集》;《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洪本健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