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周纪二》 (十)

 liuhuirong 2019-02-17

三十三年,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半民:这两段主要辨析了“义”和“利”的关系与区别。魏惠王所言之“利”是众人眼中之“利”,是为“利”而“利”,追逐的对象,可以用好的手段得到,不好的手段得到也可以。而子思所说的“利”是仁义的“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且子思强调,只有“取之有道”的“利”才是规范的利,才是不影响他人的“利”,才是最终的、最稳定的“利”,所谓“利者,义之和也”。

孟子师子思,这句话应该有误,因为子思去世于前402年,三十年后孟子才出生。所以这次谈话对象应该是子思的学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半民:司马光认为子思、孟子所言是一样的,不过是谈话的对象不同,才显得语言不通:子思谈“利”,孟子谈“义”。看上文,似乎不一样,因为孟子说:“何必曰利,仁义而已”,并且说,大家都去交相逐利,上下相违,哪里还有“利”呢?似乎拒绝了“利”,至少是拒绝了“非义”的“利”。其实“利”在表面上或者说结果上没有区别,孟子为了澡盆的干净,是不是把洗澡水和孩子都扔了。所以,魏惠王前尊其为“叟”,后面说了声“善”,就再无下文了。可见在战国那个“交相征伐”的时代,如果是一味的“迂阔”,像商鞅给秦孝公谈“王”道、“帝”道,谁又会搭理你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