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王真传———2700年前第一部解读易经的书44

 魯大師963 2019-02-17

易经实修
读经运动风靡全球,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注


要想学《易经》,就要去读《易经》原文,也要读老徐的这些文章。


它们很生涩难读,但没有捷径,只有硬着头皮读下去,有一天豁然开朗。


老徐是读懂《管子》才读懂易经的。《管子》不但是人类现存第一部书,也是第一部用文字解读易经的书。


这是老徐第一个研究发现的。


今天的文人们,总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管子那个时代怎么能有这么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著作?


而易学家们则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周文王之前的易经是从伏羲开始延续的,虽难说准确清晰,但毕竟有一条线索。但文王之后的西周到春秋战国虽然已经有的文字记述,但易经的传承却断代了。只好送给了孔子。


这是错误的。春秋初期开始的易经传承者是管子,管子之后,即使是孔子和儒家子弟有参与,但管子则是易经传承的主流。


“文王拘而演《周易》”,这是司马迁《史记》里的话。《史记·殷本纪》又说:“纣囚西伯(即周文王)羑里。”周文王名姬昌,是商末周族领袖。他广施仁政,引起殷纣猜忌,被纣囚于羑里。姬昌被囚七年,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一书。一般认为,文王在狱中演算的不是“周易”,就是将伏羲八卦推导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写了卦辞。周文王的功绩是经营西伯诸侯,为推翻商王朝做好了准备。从岐山发兵讨纣,他就离世了。推翻商纣王的,是周文王的次子姬发周武王。但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他的《周易》被看作是周朝起家的理论基础,正是通过演泽六十四卦,周文王参透了天地奥秘,洞察了商纣灭亡的天机,从而起兵伐纣。从周文王演《周易》来看,伏羲八卦当时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不只是周文王看得到,姜太公也看得到。而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就是家传秘宝。周武王得天下后,就是家传国宝,可能只有周文王的儿子们才能看得到。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厓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鲜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处於霍。康叔封、厓季载皆少,未得封”。


周文王有十个儿子,武王是老二,管叔是老三,周公旦是老四。周得天下,管叔被杀。“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於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管蔡之乱”这个历史公案虽然以儒家为主导的历史有结论,但也有对周公专权擅杀的质疑。


管叔被杀之后,其家族一脉流落民间,400多年后管氏就出了一个管子。齐国称霸之后,齐桓公几次欲代替周王朝,都被管子阻止。有人认为,管子还是认为他是周王朝皇族一脉。


《管子.小匡》记载:葵丘之会,天子使大夫宰孔致胙于桓公曰:“余一人之命有事于文武。使宰孔致胙。”且有后命曰:“以尔自卑劳,实谓尔伯舅毋下拜。”桓公召管仲而谋,管仲对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这里周天子称齐桓公为“实谓尔伯舅”,因为齐国是姜太公的土地,姜太公是周成王的岳父,因此几百年后,周一辈子还称齐桓公为“伯舅”,可见周王朝这种血缘传承的认同是多么强烈。


而管子当然也有这种周王朝的血统传承意识,因此劝齐桓公不能废君臣之。《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庄公与管子同时代,昭公晚于管子近百年)说明,晋、陈这些国家是没有《易经》的,而周王室和鲁国就有。周王室有很正常,为什么鲁国会有?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被允许享有与周王朝相同的礼仪礼制,周公将《易象》带到鲁国也就是正常的。更有一说,周公作爻辞。


那么,管叔作为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的哥哥,也必然看过和研讨周易六十四卦。虽然被杀,也应该将周易六十四卦传给了他的子孙,作为周王朝的后裔,这种传承也应该是庄重而神秘的。相传周公研究六十四卦,写了爻辞,在封地鲁国一直相传,到了孔子又写了《易传》。


那么管氏的后人呢,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也是代代相传,代代研究,管仲终于研究出了心得。


这种解释就不是牵强附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