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抄袭的《管子》是如何讲易经的?

 歆曉未央 2016-10-12

有些人不满意我说《易经》和“十翼”不是孔子所作,要让我拿 出证据。我的观点,一个读过《易经》、写过《易经》和“十翼”的人,其著作中必定有《易经》的思想和文字痕迹。而孔子《论语》就没有《易经》的思想和痕迹,包括阴阳、乾坤、象、数这些最基本的《易经》概念和理念,《论语》中都没有。

《易经》是中华古代哲学的结晶和思想体系,上一篇我写了《管子》一书描述《易经》的思想系统。


《管子》比孔子早了170多年,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抄袭自《管子》。那么《管子》是如何论述《易经》的呢?


人们总是怀疑,管仲那个时代怎么会产生《管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和著作?


《管子》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我认为有四点可以认识管仲思想的来源:


                一是,来自管仲治国理政的实践。管仲的功绩和实践与《管子》一书的理论总结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印证。


                二是,管仲是第一个用文字解释易数易理的人。中国的哲学和古代智慧都包含在“易”之中,其智慧包罗万象,非常艰深,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但是“易”是非常难读难理解的,能够读懂的人很少。管仲是读懂“易”的人,并用“易”解释世界和万物,将“易”理应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并进行理论的总结,因此就产生了《管子》这样伟大的著作和伟大思想。


                三是,八卦和“易”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小瞧了古代人的思想。那个时候可能就存在伟大的思想,只是没有记录流传下来,而《管子》就流传下来了。如果没有《管子》这部书,我们也不知道、不相信,那个时候有这么伟大的思想。


                四是,虽然社会是有进化进步的,但古代人面对的问题,面对的人类和社会问题与现在是相同的,而那个时候的人更纯粹一下,与大地、自然和社会离得更近,想问题就更直接、更深刻、更本质,更容易产生伟大的思想。我们承认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伟大,管仲早出两三百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


                我们这里就探究一下一个被很少被关注研究的问题,《管子》与“易”的关系。


                一、管仲与八卦有家族传承关系


                “文王拘而演《周易》”,这是司马迁《史记》里的话。《史记·殷本纪》又说:“纣囚西伯(即周文王)羑里。”周文王名姬昌,是商末周族领袖。他广施仁政,引起殷纣猜忌,被纣囚于羑里。姬昌被囚七年,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一书。一般认为,文王在狱中演算的不是“周易”,就是将伏羲八卦推导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写了卦辞。周文王的功绩是经营西伯诸侯,为推翻商王朝做好了准备。从岐山发兵讨纣,他就离世了。推翻商纣王的,是周文王的次子姬发周武王。但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他的《周易》被看作是周朝起家的理论基础,正是通过演泽六十四卦,周文王参透了天地奥秘,洞察了商纣灭亡的天机,从而起兵伐纣。从周文王演《周易》来看,伏羲八卦当时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不只是周文王看得到,姜太公也看得到。而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就是家传秘宝。周武王得天下后,就是家传国宝,可能只有周文王的儿子们才能看得到。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厓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鲜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处於霍。康叔封、厓季载皆少,未得封”。周文王有十个儿子,武王是老二,管叔是老三,周公旦是老四。周得天下,管叔被杀。“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於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这段历史记载证明,管叔作为周文王的儿子,也看过周易六十四卦。虽然被杀,也应该将周易六十四卦传给了他的子孙,作为周王朝的后裔,这种传承也应该是庄重而神秘的。相传周公研究六十四卦,写了爻辞,在封地鲁国一直相传,到了孔子又写了《易传》。那么管氏的后人呢,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也是代代相传,代代研究,管仲终于研究出了心得。


                二、《管子》论“易”


                “易”,是中国哲学之源,也是世界哲学之源,它隐藏人类和世界起源的密码,也演绎着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易”是天书,读懂它需要千年、万年一遇的天才。


      《管子》明确提出了“易”这个概念,并且与后来的理解是相同的。《管子.山权数》说:“易者,所以守成败吉凶者也”。“成败”就是《易经》的主要论述内容,“吉”“凶”就是《易经》卦辞的主要断语。

“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曰天命,无乃失诸乎?(《管子·小匡》)齐桓公询问三代受命时,管子讲了“易”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管子·轻重戊》也说:“虑戏作,造六法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周人之王循六法,合阴阳而天下化之”。也是讲述“易”的演变过程。


    《管子》是比《易经》更早的用文字解释“易”的变化的,虽然初始,但更接近真相。


                《管子》写到“”这个易的概念。《五行》说:“六月日至,是故人有六爻,六爻所以衔天地也”。““也出现在了《管子》一书中。,《小匡》:“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世法文武之远迹,以成其名。合群国,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式美以相应,比缀以书,原本穷末”。


    阴阳两仪,对立统一,是整部《管子》的方法论。不论伏羲八卦还是文王八卦,都是用“——”、“一”两个符号来演绎,它可以是天地,是男女等等,但《管子》把它们命名为阴阳。“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管子·乘马》)阴阳时贷,其冬厚则夏热,其阳厚则阴寒”(《管子.侈靡》)“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管子·势》)等等,《管子》一书满篇阴阳之说。


    《管子》对“易”的解读,也已经从数学入手,已经从阴阳二进制发展到十进制。从伏羲八卦的二进制数学发展到四爻十六卦,才孕育出十进制数学,“河图”、“洛书”是十进制数学产生的标志。天干、地支、五行学说,都是从二进制过渡到十进制的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管子》书不仅有《五行》篇,许多篇对五行学说也有叙述。


    《管子·五行》出现金、木、水、火、土,而《管子·幼官》已经蕴藏着丰富的五行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关于数的方位,与“河图”十分吻合,只是舍弃了一、二、三、四、十这五个数字而已。


   《管子·幼官图》还画出一个几何图案,这个图案还有一个特色,每隔十二天安排一个节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十个节气。中国西南地区彝族至今流行十月太阳历年,一年为三十属相周相对应。有人认为它是伏羲文化的重要遗留。中原地区在十二月二十四节气流行以前曾经使用过十月太阳历和三十节气是完全可能的。十月太阳历三十节气和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同样是十进制数学和天文学发展的产物。


    太极图是“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陈抟所传,也是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流传下来的。它形象地表现了阴阳相克相生互相转化的过程。《管子》也用文字描述了“太极图”。《管子·宙合》:“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为一裹,散之至于无闲,不可名而出,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这两段话讲的是两个不同范围的问题。“宙合”讲的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灵气”是客观的物质存在于人们意识形态,即主观的反映。一个“大之无外,小之无内”,一个“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二者意思完全相同,表明物质与意识二者存在同一性。


    这是先秦广泛流行的学术思潮,《易·系辞传》描述:“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宇宙间万事万物,从客观到主观,都包括在内了。先从圆形天象的无限大说起,“以言乎远则不御”就是四面八方地向外扩展,毫无局限阻隔;然后,讲“O”以内的负无限大。“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迩即近,无限地向内接近中心,是相对的静和正,前者就叫“其大无外”,或作“大之无外”;后者就叫“其细无内”,或作“小之无内”。


   《管子·五行》讲:“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按照五行,划一年为五个七十二日,72X5360。这也是对“易”的再现。我们的祖先在用八八六十四卦组成圆形天象的时候,碰到了很大困难,用六十四卦占领周天360度,非要用小数不可,然而小数的概念在当时历史文化条件下还不可能出现。聪明的先人们巧妙地用上了三和五,用“五度安排二卦”的办法,绕开了这个困难。(360÷5)X2144。已经发展到八爻卦了。从正北0位起,沿着圆形曲线,走到正东,正好是36(二进制符号是100100),即震位。震在后天八卦次序中为长子。在长子继承权早已确立的历史条件下,“帝出乎震”成为齐国争霸的理论根据。


                三、《管子》用“易”


                管子建立了研究“易”和使用“易”的官办机构。《山权数》说:“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君以令为权。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如何利用获得天时、地财人力和君权?管子先提出能明于农事者”、“能蕃育六畜者”、“能树艺者”、“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者”、“能已民疾病者”、“知时”者、“通于蚕桑”,“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然后又提出“五官技”:“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卜凶吉利害也。民之能此者皆一马之田,一金之衣。此使君不迷妄之数也。六家者,即见:其时,使豫先蚤闲之日受之,故君无失时,无失策,万物兴丰;无失利,远占得失,以为末教;诗,记人无失辞;行,殚道无失义;易,守祸福凶吉不相乱。此谓君棅。”懂时、懂春秋、懂诗、懂出行、懂易的官员,就是齐国的智囊机构。这里不但讲到了“易者”:“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卜凶吉利害也”,而且其他方面的人才,也都与“易”有关系。“易”,不只是占卜术,它是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先人考察天地人世界的千年结晶。《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说:黄帝时“获宝鼎,迎日推筴”,“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木,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这就是“易”演进记载。“易”最早应用于天文历法、农业和占卜。


           《尚书洪范》论及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上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种遍布于自然界中的五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物质,以及对于水火木金土五材的基本运用,在当时的情景看来,是先民打开自然奥妙之门的钥匙。《尚书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行观念已经推及到治国政治等各个方面。《尚书洪范》有成书年代争议颇多,最远到商末,最近到战国,但共同认知中是春秋齐国方士进行了改动。实际上就是讲这里的五行与《管子》一书的《四时》、《五行》等相通。以阴阳、四时、五行相配,安排人事、农事、政事和军事。


           比如,以四时论政事,《君臣下》说: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谷。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螣蟆,山多虫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


                《禁藏》论法: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什伍以为行列,赏诛为文武。缮农具当器械,耕农当攻战,推引铫耨以当剑戟,被蓑以当铠鑐,菹笠以当盾橹。故耕器具则战器备,衣事习则功战巧矣。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钻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举春祭,塞久祷,以鱼为牲,以糵为酒,相召,所以属亲戚也。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发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雠,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夏赏五德,满爵禄,迁官位,礼孝弟,复贤力,所以劝功也。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冬收五藏,最万物,所以内作民也。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


           “幼官”应作“玄宫”,玄宫即指明堂,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进行。本篇按中、东、南、西、北的方位依次排列,形似一明堂图案,故以此名篇。本篇将阴阳五行思想和故事、军事相联系,阐述时令、方物和治国、治兵之道。


      中方本图:若因:夜虚守静,人物人物则皇。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器,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藏温濡,行驱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死,谨贤修伍,则众。信赏审罚,爵材禄能,则强。计凡付终,务本饬末,则富。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同异分官,则安。


      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攻之以官,发之以力,威之以诚。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三举而地辟散成,四举而农佚粟十,五举而务轻金九,六举而絜知事变,七举而外内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九举而帝事成形。


      九本博大,人主之守也;八分有职,卿相之守也;七官饰胜备威,将军之守也;六纪审密,贤人之守也;五纪不解,庶人之守也。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治乱之本三,卑尊之交四,富贫之终五,盛衰之纪六,安危之机七,强弱之应八,存亡之数九。练之以散群傰署,凡数材署。杀戮以聚财,劝勉以选众。使二分具本,发善必审于密,执威必明于中。


      东方本图: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政阉。十二地气发,戒春事;十二小卯,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与;十二义气,修门闾;十二清明,发禁;十二始卯,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八举时节,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以羽兽之火爨。藏不忍,行驱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合内空周外,强国为圈,弱国为属。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举发以礼,时礼必得。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


      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嬴,而发出节时。其事:号令修除神位,谨祷弊梗,宗正阳,治堤防,耕芸树艺,正津梁,修沟渎,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星者掌发,为风。是故春行冬政则雕,行秋政则霜,行夏政则欲。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幼孤,舍有罪;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三政曰:冻解修沟渎,复亡人;四政曰: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五政曰:无杀麑夭,毋蹇华绝芋。五政苟时,春雨乃来。


                《幼官》的这些排列是如何设置?道理如何?一般人很难洞悉理解。东西南北中本图,相应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有人进一步考察分析,《幼官》、《幼官图》其实是天文历法的一种。今人从中悟出一个个方位和数目合一的历法模型:东八、南七、西九、北六、中五,是从上古的雏型历法中产生的。一年四季就是这么交替产生的,从正月开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为春天,八个节气,九十六天;夏天初昏时斗柄指向南方,七个节气,八十四天;秋天初昏时斗柄指向西方,九个节气,一百零八天;冬天初昏时斗柄指向北方,六个节气,七十二天。为此,北斗星在天际绕一圈,而人间也走完了一年三百六十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