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销售的第一步到底应不应该是销售自己

 孤石一仞 2019-02-17

经常有人说,人人都在做销售,思想家销售的是思想,教师销售的是课程,业务员销售的是产品,而每一个人销售的是自己做人的品牌。由此可见,销售领域之广泛是不敢想象的,销售所覆盖的行业范围之宽广也是无法预料的。曾几何时,经常听销售培训师们说:“销售的第一步是销售自己。”可是经过反复的验证,笔者今天很想问问大家,销售自己真的是第一步吗?销售自己真的正确吗?

答案是:很难讲!

当然如果销售的是一般商品,或者是超市与零售店里的普通货物,没有必要在这里讨论,今天主要分析一下较高层级的销售思路。

    假如是在西方国家,那么无论你销售的是什么产品,除了一套合体得当的衣着以外,销售自己应该是没有错的,西方人可以非常认同你的方式。

可是在中国,如果你依然认为销售自己是销售的第一步,恐怕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实力超出你很多倍,而且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甚至是卓越的客户,尽管你讲的可能是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对方的心里一定是在冷笑:就你这样的,还给我讲,你配吗?你配吗?你有这个实力,你还在干业务?你有这个实力,你应该比我更有资本或者比我更有钱。所以他根本就不会用心去听你的介绍,除非他真的是刚性需求才有可能认真听你讲的。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各方面都比你差很多的客户,你表现的越优秀,越会吓唬到对方,尤其是一边要做业绩,一边要发展团队的这类销售模式。为什么很多人最后会说一句:“这事你能干,我干不了,我不会讲。”还有的干脆直接躲着销售人员,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就是销售人员太能讲了,而对方又偏偏比较自卑,特别要提到的是有两个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故事,一个是哑巴卖刀,一个是结巴卖书。他们和那些口才超级好的销售人员对比,业绩超出这些人的很多倍,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

还有一种就是和你的实力、水平旗鼓相当的人,无论你讲什么,他都和你死别,他的内心根本就不服气,他经常心里想:你能,我比你更能;你强,我比你更强;你行,我比你更行。我给你讲还差不多,就你,还在我面前吹牛?

所以如果碰到上述这三种情况,你越是销售自己,成交的概率就越低。讲这话是有理论根据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你看这多生动。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详细分析一下。

高等智慧的人,他听到道以后,他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知道,道不是用来讲的,道用来讲是永远讲不清楚的,永远是有偏失的,永远会找麻烦的。道是用来行的,所以我们中国人老问人家,你行不行,其实跟这个有密切的关系。他很勤劳,他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去了解这个道。

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以后,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你在讲什么,但是我真不敢说我听得懂,这已经了不起了,因为你毕竟是中等智慧的人,不容易了。

下面那个就很惨了,“下士闻道,大笑之”,你看到现在还是这样,凡是那种听不懂的人,他就说你这是乱讲,不可能的,哪有这回事。好像他比你还懂。凡是听完了一脸不认同的,一脸怀疑的,这还算好的。你没有讲完,他就攻击你,你还没讲完,他就否定你,你没有讲完,他就一大堆意见的人,老子说,你真是太差了,你的智慧完全没有开发出来,但是他赶快打圆场,他说也没有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因为你听懂了你就很轻松了,,原来这样,这也是笑。那听不懂的人就是,他认为不可能的,这是笑话。

 

所以从这里,我们应该领悟到,做销售,真正要做的是能够抓住人性、人心的当中最真实的东西,能洞悉对方的内心需求,并能在方法和策略上真正能够做到贴近顾客,打动顾客,启发自觉自动,要有这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最初笔者也曾经犯过很多次这一类的错误,利用业务时间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做课件,写文章,唯恐缺了、漏了哪一个板块,全面了再全面,细致了更细致,但是为什么就是打动不了客户,成交率几乎统统为零,原因就在于自己的思维方向出现错误。一味的销售自己,一味的展示公司、产品,但顾客到底在想什么根本就不知道,也根本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而这种盲目的展示,全面、立体、综合的解读模式,非但没有成交客户,反而连正常的朋友都疏远了很多,原因和教训恰恰就出在这里。

我们的滔滔不绝,详细、全面的展示,很多客户心里认为是自吹自擂,自我吹捧,你讲解的越全面,客户心里的疑问越多,你讲的越好,客户心里越反感;起初对于产品和公司或许还有些兴趣和信任,最终连你这个业务员也开始怀疑,越来越不信任,他心里会想“你口才这么好,可见你天天在骗人,否则你的口才怎么会这么好?”这才是客户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我们没有及时悟透这一点,反而在个人业务上更加卖力的勤奋着。

    可是真正成交的时候,业务知识只占了不到5%的比例,其他的全是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度,这是笔者之前很多年一直存在错误的根源,当我们精心钻研业务知识的时候,当我们自认为专业知识超级好的时候,我们恰恰忘记了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句忠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里面最终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没有悟透中国人的人性。

而适当的“隐”才是比较高明的手段。难怪有人将做买卖,说成是做生意,所谓做生意,就是给陌生人做服务,使陌生人达到满意的结果。而要是陌生人满意,必须要投其所好,而投其所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让其在你面前的时候有一种存在感,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如果一个客户或准客户在一个环境、一个空间、一群人当中,他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始终是一个旁观者,他的表现欲望和展示自己需求的机会都没有得到任何的满足,而在他期待的过程中,都是我们在讲述自己的公司多好,产品多好等等,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话题,试问:客户会听的进去吗?客户下一次愿意再来吗?

当客户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他还愿意继续听你的展示吗?不会的,应该是他的展示欲望满足了,他的价值体现了,他的心理满意了才有机会成交,而这一切不仅需要我们的精心策划,正确引导,也需要适时的观察和把控,更需要及时、到位的赞美和鼓励等手段的辅助。而这一切不仅要用心去做,更需要所有人的全力配合。

当然,销售的ABC法则,其实是一条非常实用的黄金法则。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其实就是诸葛亮团队精心策划的一次经典应聘案例。先有水镜先生的点拨,后有徐庶的表现和推荐,再有水镜先生的登门拜访,还有崔州平等人的进一步推动,以及民间歌谣的渲染造势,这些都吸引了刘备。在刘备与诸葛亮见面之前借用其他人的语言推崇,以及见面之后诸葛亮自己的动作推崇(假装午休),增加了刘备内心的渴求度,最终达到一次成交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销售案例,也是非常好的销售方法,而绝不是一个人的自我展示。该法则它的精髓是我们应该活学活用,借力借势。

所以在中国做销售,一定要熟悉中国人的特性,适时的学会转化,引进一些外来的销售模式,在解决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之后,才有机会使更多的产品源源不断的销售出去,而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目的,更是我们有机会实现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