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周刊·海之南】黎族美孚“面具舞” 沉寂30年后“复活”

 南山梵境 2019-02-17

  提到黎族舞蹈,大多数人马上想到的是“竹竿舞”。而在东方市美孚方言支系的黎族村落里,流传着这样一种传统祭祀舞蹈——面具舞。它是东方美孚方言区的风俗原生态舞蹈,也是黎族先民戴着面具,祈求神主保佑、人畜平安的祭祀活动。

  2008年,黎族面具舞被纳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于土生土长的美孚黎胞来说,他们已经30多年没有见过村里人跳面具舞了。

  天空如洗,远处的大广坝静谧安好。伴随着十几个黎族小伙 “嘟嘟呼、嘟嘟呼”的呼喊声,传统的黎族面具舞在30多年后,11月14日上午重新在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上演。

  “时至今日,最原生态的面具舞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此次活动的编导、土生土长的美孚黎姑娘符花金说,舞台上虽然能看到美轮美奂的的面具舞,但那都是经过改编的,少了很多民俗味道,如果黎族人自己不能将这种舞蹈传承下去,未免叫人扼腕叹息。

  于是,为了不让古老的黎族面具舞蹈仅仅隐藏于大家的记忆中,或只留给世界一个绝美的背影。30多年后,因为一群热爱黎族文化人的共同努力,神秘的面具舞在玉龙村又得以“重生”。

  原生态祭祀舞

  雨后的空气夹杂着青草的芳香,大山深处的玉龙村在朝霞的映衬下和一阵阵劈柴声中被唤醒。炊烟从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飘出,天还没亮,几个村民来到符帅海家,将备好的山猪、山鸡杀了之后,放到火上干烧,然后拿刀将毛刮掉。

  8点,村里的道公和黎族小伙也都来到了符帅海家。大家吃着早饭,喝着自酿的米酒。黎族小伙子们碰着酒杯,大声喊出“一二嘿”为自己打气。

  20年前的红色道公服依然鲜艳,黎族小伙们也换上民族服装,大家一起赶往大广坝前的空地。黑色的木制猎枪,半人高的弓,小伙子们赤脚举着这些武器在草地上奔跑,仿佛让大家看到千年前的黎族人在山上追逐猎物的场景。伴随着有力的鼓点,久违了20年的黎族面具舞揭开了序幕。

  一些祭祀仪式完毕后,一红一黑两个面具人出场,伴随着民乐,他们手舞足蹈,纸马人也上场和“面具人”展开格斗。黎族姑娘们拿着瓢向人群洒水,意在有水则灵,观众们也被逗乐,全场沸腾起来。

11月14日,黎族美孚方言的面具舞“复活”现场。

  最终,道公召集小伙们收工,同时将“神像”收回去,大家再次集体起舞。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 整个祭祀仪式结束。

  海南省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的专家和研究黎族舞蹈的老师们闻讯都要来采风和观看演出;“走读海南“的27位网友还专门组队驱车来拍摄面具舞。

  演出前一天,小小的玉龙村因为这些远方的客人变得异常热闹,而最终的表演也没让他们失望。

  面具舞“复活”

  “表演太精彩了,非常原汁原味。”

  听到大家的赞许,此次面具舞活动的幕后编导符花金也如释重负,满脸欣喜。

  “虽然本地的歌舞团将面具舞搬上了舞台,但那是表演给观众看的,加了太多的艺术手法。我更希望黎族人能够将原汁原味的面具舞传承下来,因为这里面承载了我们的文化。”

  30岁的符花金是个土生土长的黎族女孩。出于对本名族文化的热爱,她放弃了在广东辛苦打拼下的事业,回到玉龙村,致力于黎族原生态歌舞的挖掘和传承。

  符花金从小就是听着本族群的民歌“欧欧调“,看着黎族舞蹈长大。天生的歌舞天分,加上从小的耳濡目染,符花金自小也能歌善舞,16岁考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主修民族学专业。毕业后,她在广州办起了艺术培训中心。

  “2013年‘三月三’,我被邀请代表东方市参加省里举办的民歌赛。”符花金说,这次经历让记忆中的歌谣,又重新闯入符花金的生活。但重新回到玉龙村的符花金也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村里的年轻人现在都外出打工,歌舞对他们来说已经变得生疏和遥远,这令她感到痛心和惋惜。

  今年5月,符花金出了专辑《东方市黎族欧欧调民歌》,在和东方市文化馆沟通后,符花金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让黎族的面具舞“复活”。

  为了还原最原汁原味的面具舞,符花金到附近的西方、中方、玉道等多个村落采风,找到当年的老道公,询问当年祭祀仪式的每个步骤。听到附近村落哪里有祭祀

  活动,她会马上赶过去观看。

  排练期间,每天傍晚,玉龙村村民都能听到久违的敲锣打鼓声,那是符花金带着一群年轻男女为面具舞活动进行排练。除了自己的努力,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给她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今年79岁高龄的父亲符从弟主动包办了所有的道具事物,找到村里的老人做木枪、弓箭、纸马;母亲则帮忙找人扯布料,做演员的服装和纸旗;舅舅帮忙做木雕的“偶像”。

  每次排练后,当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荣感谢玉龙村村民们的辛勤付出时,很多人都会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活动,辛苦是应该的。”

  就在演出前一天,玉龙村一位80多岁的老道公去世。整个演出过程中,玉龙村一位96岁的老道公符昌关还拄着拐杖对活动步骤进行指导。“我们都能看出这些黎族人是热爱自己的民俗文化的,但是这种抢救一定要尽早,否则就真的湮没在历史中了。”

  民族文化不能遗忘

  “十多年前村里起了一次大火,差不多半个村子都被烧没了。”30多岁的符桂荣说,其实村里人也非常希望每年元宵的时候能够跳面具舞,以祈求平安。

  网友“莫言”告诉记者,整个表演他感受到了一种粗犷和原始的美,也感受到黎族人的团结和勇敢。

  当天来现场采风的黎族舞蹈家周小玲说,此行受益颇多。“黎族的祭祀舞保留得非常少,这么完整展示的,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周小玲对记者说,随着文化大融和,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已经逐渐陌生,“虽然固守传统是不可能的,但这些古老的仪式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们应该想办法把它们传承下去。”

洒水祈福

  东方市文体局局长符巍说,“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具有文化价值和保存价值的黎族舞蹈艺术不能被遗忘,所以必须要重视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传承与保护。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幸运。”看着许多在活动现场手舞足蹈的孩子,符花金感叹说,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年她没见识过的面具舞,她的后辈们可以看到。“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们真正希望的是黎族年轻人们能够年年跳面具舞,传唱欧欧调,将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符花金说。

持弓逐猎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研究员邓景华认为,重现面具舞的活动向人们展示了黎族的历史和艺术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对黎族民俗的传承,有利于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