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中六世功绩是什么?[秦]

 白衣钱子 2019-02-17

奋六世余烈,这句话来自西汉文帝时期天才贾谊的《过秦论》,六世即指秦始皇之前的六代秦王。不过这六世秦王也不是都牛,有一半人在任时期都没什么功绩。真正有功绩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其它的三位当然也有贡献,下面逐个细述。

一、秦孝公时代(公元前361—前338年)

姓名:嬴渠梁

所处时代:战国

谥号:孝公(平王)

登基时间:公元361年

出生地:栎阳

退位时间:公元338年

主要成就:启用商鞅,变法图强;迁都咸阳

在位时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子女:秦惠文王

进入战国时代后,春秋时代的各个霸主先后没落。这其中以晋国最惨,直接被国内的赵魏韩公卿给瓜分了。秦国也好不到哪去,在秦简公和秦惠公两代昏君作死下,被魏国打得大败亏输,跌出一流国家行列。幸运的是三晋中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与魏国反目成仇,双方大打一气,秦国因此才压力大减。

公元前385 年时,委身于魏国的秦公子嬴师隰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他本想仿照魏国进行变法,但无奈秦国的传统势力太强大,因而变法效果并不明显。在位二十三年后,秦献公病死,他的儿子赢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也就是“六世秦王”的第一个。

秦孝公继位时刚刚二十岁出头,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年轻人。登基之后,他就在国中求贤,希望能够改变秦国的现状。这张求贤令一发就是五年,根本没有人才来应聘。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 年,一个叫商鞅的卫国人因为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因此决定到秦国碰碰运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商鞅到了秦都栎阳后,原本也不受重用。但是好在他是个不服输的人,最终用自己的治国之道完全打动了求贤若渴的秦孝公。根据史料记载,商鞅和孝公两人挑灯夜谈三天三夜。从此之后,孝公重用商鞅,让他开始执掌秦国的大权,而秦国便有了一个延续一百多年的基本国策——耕战。

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商君书·慎法》

所谓耕战,指的是耕田和打仗,这是古代人最重视的两样东西。因为不耕田就没有饭吃,不打仗就不能抢更多的地。商鞅主张整个秦国都要为强国(耕田)和战争服务,凡是能生产物资的行业都要奖励,而那些没有产出,比如商业这种做倒手买卖的行业,就要受到政府严厉打击。

备注:古代生产力低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土地收成,最多只能养活两个人的吃饭问题。如果大量的劳动力经商,那就意味会出现食物不足的情况。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国家就不可能蓄养大量的士兵打仗。所以古代王朝都把农业放在首位,也就是所谓的重农轻商政策。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想具体实施可就难了。因为当时的秦国是封建制,秦王之下还有大量的旧贵族。他们手里既有地,还有劳动力,如果不从制度上把贵族的特权取消掉。耕战的想法就不可能得到贯彻。

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主持了秦国的变法,历史上被称为商鞅变法。通过这一次变法,秦国确立了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建立法制的国策。使得秦国正式开始走上崛起的道路。

商鞅变法八年后,秦国的风气大为改变: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不在是当年羸弱的秦国。秦军的素质也有所提高,开始迅猛地向关东六国扩张。这第一战就是报复魏国。

当时的魏国被齐、赵、卫、宋四国围殴,秦军乘机侵魏,收复河西之地。但后来魏国缓过了神,又反扑秦国,迫使孝公吐出了刚刚收复的失地。经此一败,孝公看出了秦国与魏国仍然有实力差距,便支持商鞅进一步深化改革。秦国经过这次深化改革,实力变得更强了。但商鞅也得罪了更多的人,这也为他后来被清算埋在了祸根。

公元前342 年,志大才疏的魏惠王挑起侵韩战争,齐国出兵助韩,魏军在马陵遇到伏击,主帅庞涓战死,十万魏武卒全军覆灭。秦孝公乘魏军大败之际,发兵攻魏,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第五次河西之战。

魏军当时兵力匮乏,无暇西顾,秦军乘机攻打河西,大败魏军,商鞅还设计诱俘了魏军主将公子卬。第二年,秦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河东的岸门(山西河津县)击败魏国援军,俘虏魏国主将魏错。基本收复了被魏国侵占的河西之地。但是就在秦军在前线屡屡得手时,秦孝公却突然病死了。他年仅十九岁的儿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纵观秦孝公在位的二十三年,他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力排众议,完全不惧怕旧贵族的威胁,就是铁了心的支持商鞅变法。秦国因为这次变法而风气大变,不再是腐朽落后的秦国,变成了不分贵贱,每个人都要凭军功才能获得钱财和爵位的秦国。

因此没有孝公打下的根基,也不会有后来五世秦王的成就。至于说军事方面的成就,秦孝公就很一般了。只是从魏国手中夺回了黄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控制了东进中原的大门。

二、秦惠文王时代(公元前337—前311年)

姓名:嬴驷

谥号:惠文王(惠王)

主要成就: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

在位时间: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出生日期:公元前356年

去世日期:公元前311年

秦惠文登基之后,以宗室多怨为由(他自己也不喜欢),诛杀了商鞅,并在商鞅死后将他的尸体五牛分尸。不过秦惠文王虽然很讨厌商鞅这个人,但并不讨厌的他的思想。

因此商鞅死后,秦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惠文王继续实行变法,并延续了孝公对外扩张的政策。这第一件事,就是继续揪着魏国不放,痛打落水狗。

因为当时第五次河西之战还没有打完,魏军在河西还有残余实力。于是在公元前332 年,秦惠文王派军攻河西魏军,经过两年的激战,秦军全歼魏军,斩首四万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龙贾。受此大败,魏国正式将河西之地归还秦国。至此秦国完全收复了被魏国夺占了八十多年的河西地区。

魏国受此大辱,君臣上下并没有励精图治报仇雪耻的意思。反而是继续沦落,对人才极其的不重视。在这个背景下,张仪便于公元前328 年到秦国找机会。他到了秦都咸阳后,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令他围攻魏国的蒲阳。

打仗张仪不在行,但是嘴皮里很厉害。他一面跟惠文王说,干脆把蒲阳归还给魏国算了,一面又跟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魏国这么好,魏国要回报点什么吧?于是魏惠王在张仪的忽悠下,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用一地换十五城,而且还完全占据了黄河天险。惠文王大喜之下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相国这个职位是仿效魏国的官制,张仪是秦国第一任相国) 张仪拜相后,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惠文王也是秦国的第一称王的。

当然了,称王拜相只是小事。张仪对秦国最大的贡献是确立了连横诸国的外交国策。这对于当时还不算最强的秦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计策。

后来张仪在秦、魏、楚都做过丞相,并最终老死在魏国,但他不论在哪里,暗中都是为惠文王牟利的。在他的活动下,秦国先后吞并了巴蜀之地,还骗取了楚国的汉中,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

纵观秦惠文王统治的二十六年,他巩固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将魏国彻底打败。后来重用张仪,行“连衡”之策,使秦国在诸国中处于一种不败之地。在军事上,他攻占汉中、巴、蜀,打通了南进楚国的道路。为后来秦国攻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秦武王时期(公元前310—307年)

姓名:嬴荡

谥号:武王(武烈王、悼武王)

主要成就: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

在位时间:前310年—前307年

出生日期:前329年

去世日期:前307年

轶事:举鼎绝膑

秦武王嬴荡(好名字),惠文王之子。他是个大力士,并且把一批大力士都封为大官。这位秦王谥号为“武”,但最牛的壮举不是打仗,而是跑到洛阳去“问鼎”。结果不光问鼎,他还想让手下的大力士举鼎。有一个大力士举起来了,武王就觉得他自己也举得起来,结果这一举不得了,举得武王两目出血,绝膑(折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二十三岁。他自己贪玩没分寸,还害的那位大力士被夷族了。

四、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306年—251年)

姓名:嬴稷

谥号:昭襄王(昭王)

陵墓:芷陵

登基时间:前306年

出生地:咸阳

退位时间:前251年

主要成就:长平之战大破赵军,灭西周公国

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出生日期:前325年

去世日期:前251年

昭襄王嬴稷,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公元前307 年秦武王意外死,由于他无子,导致他死后诸弟争位。秦昭襄王在赵武灵王与秦国的魏冉等大臣支持下抢到王位,回到秦都咸阳登基继位。

昭襄王一上任就平定了一次宫廷政变,之后一生都在对外打仗。首先是楚国,被秦国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然后是魏国和韩国,基本上被打的服了。被昭襄王这么打啊打,六国终于明白了,秦国不是单纯的要抢点地,它是要灭了咱们!于是六国国君开会,准备联合起来一起攻秦,历史上被称为合纵攻秦之战

当然了,这不是六国第一次合纵攻秦。早在惠文王时期就有过一次,不过第一次合纵攻秦很失败,楚国和燕国出工不出力,而赵魏韩三国则被斩杀八万多,损失惨重。因此鉴于第一次合纵失败的经验,第二次合纵攻秦时,齐韩魏三国选在了秦军与楚国死磕的时候,乘秦军久战疲惫之际,三国组成联军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大败秦军,并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了韩的武遂、魏国的封陵等地。取得了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的胜利。

被合纵联军这么一收拾,昭襄王瞬间就老实多了。看来老爹当年的连横之策是有道理的!毕竟秦国虽强,但还没有强到可以同时跟关东六国开打的程度。因此昭襄王改变了策略,主动与楚国结好。当时的齐国为了灭宋国,也选择与秦国通好。秦国得到了暂时的恢复期,以图东山再起。

公元前294 年,昭襄王在搞定了楚齐后,大举进攻韩、魏。次年,白起在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攻占了整个南阳盆地和河东地区,韩国和魏国彻底被打成了龟孙,无力再对秦国进行主动挑战。当时的三晋地区,只有赵国还有一支训练有素、且机动力强的骑兵部队可以与秦周旋。

收拾完韩国和魏国后,昭襄王把攻击的重点放到了楚国身上。这一次又是白起,斩杀楚军二十多万,把楚国的国都都给拔了。至此楚国向东退却,不具有威胁了。 打完楚国后,昭襄王正式向赵国开战。首先是在华阳之战中歼灭赵韩联军十五万,攻陷了魏国的南阳地区。然后乘胜追击,在赵军在阏与展开大战。结果被赵国名将赵奢击败,损失惨重。

阏与之战八年后,秦军卷土从来,意图攻陷韩国的上党之地。韩国将上党送给赵国,于是秦军与赵军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这一战赵军死伤四十万,元气大伤,不再对秦国构成威胁。白起建议乘胜攻赵都邯郸城,一举灭赵。但是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逼迫白起回师,错失了这次机会。过了一年,昭襄王因为赵国出尔反尔(赵国原本答应割地,但后来反悔了),派三十万大军攻赵。白起向昭襄王提议,当时我建议攻赵,你不同意,现在赵国有准备了,此时再攻赵必不能取胜。结果昭襄王不听,果然秦军久攻不克,陷入了持久战。

在秦国与赵国拉锯战之际,魏国的信陵君偷了魏王的虎符,调了十万魏军攻秦。楚国听说魏国出兵后也出兵,楚、魏联军二十多万在邯郸外围大破秦军,杀得秦军连退几百里,有一支约两万人的秦军因为撤退不及时,还被联军给俘虏了。简直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最大的耻辱。韩国和赵国看秦军大败后,也加入了魏楚联军,这四国联军接着对秦军一顿狂揍,将秦国在河南、河东的势力基本扫清。秦军死伤三十万,退守函谷关,不敢迎战。从秦惠文王开始侵蚀的六国领土,经此一战损失了大半。

然而四国联军在击败秦军后迅速内讧,自己大打一气,给了秦国一个恢复的机会。值得一起的是,当时的周天子(周赧王)见到秦国大败后,召集诸侯大会,商讨共伐秦国之大计。结果周天子召集了五千人出征函谷关,等到了关下才发现,除了他自己以外,其它诸侯国一个都没来,只得灰溜溜的逃回了洛阳。

昭襄王听说周天子敢讨伐自己,一怒之下出兵攻打东周王朝,当时关东六国正在混战中,没有出兵援助,于是延续了八百年的东周就这么被昭襄王给灭了。

公元前251 年,秦昭襄王病死。他死前,秦国仍然没有从邯郸之败中恢复过来。纵观他的一生,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确立了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目标,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在他在位期间,秦军彻底打垮了魏国、楚国、赵国,使这三个劲敌无法单挑自己,只能通过合纵的方式苟延残喘。只不过昭襄王后期决策失误,导致秦国被战争拖累的元气大伤。不过好在关东六国不团结,客观上让秦国的损失不太明显。

另外,《廉蔺传》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会”中的那位秦王,就是昭襄王。

五、秦孝文王时期(前250年)

姓名:柱

别称:安国君

字号:秦孝文王

出生日期:前302年

去世日期:前250年

在位时间:前250年

昭襄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嬴柱继位(继位前被称为安国君)。孝文王上台后,按礼制要先服丧一年,服丧期满后,正式继位。第一天他大赦天下,第二天他到皇家园林逛了一圈,第三天就挂了。

六、秦庄襄王时期(公元前250—前247年)

姓名:嬴楚

谥号:秦庄襄王

陵墓:阳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主要成就:灭东周国

在位时间:前250年—前247年

他挂了之后,王位传给了儿子嬴异人,也就是秦始皇的爹。他的谥号是庄襄王,为安国君与夏姬所生。后过继于来自楚国的华阳夫人为嗣子,故赐名子楚。著名的成语“奇货可居”指的就是他。

庄襄王继位之后,心态有点小飘,于是秦国又开始了东征。首先挨打的是韩国,秦军在大将蒙骜的率领下大破韩军,逼迫韩国迫割让了成皋、巩等地。秦国的地界延伸至魏都大梁。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还是蒙骜担任主帅,吞并了赵国在晋中、晋北的一些领地,包括了赵国故都太原在内的三十七座城池。严重的挫伤了韩魏赵三国联军的势力。值得一提的是,庄襄王在攻韩魏时,还派兵灭掉了东周国,彻底灭掉了周王室。(东周国是从周王室分出来的一个诸侯国,与东周王朝不是一个概念)

在大破韩、赵、魏之后,魏国的信陵君感到了秦国的威胁。在他的合纵下,关东五国组成了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在黄河以南将秦军打的节节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再次闭关不出,此战过后,各国收复在庄襄王时期被秦军攻陷的领土。信陵君因此而名震天下。而秦庄襄王则非常的失落,因为他这三年的征伐,又白打了。

五国群殴秦国之后没多久,庄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王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了。

纵观孝文王和庄襄王,感觉没啥贡献。前者继位三天,除了大赦天下外,什么政治举措都没有。后者倒是学着爷爷昭襄王打打杀杀,但是最后被信陵君组织的五国联军一个反击,就打的丢盔弃甲,丢人现眼。

总的来说,贾谊说“奋六世之余烈”,其实是一句概述,嬴政之前的六代秦王并非各个都是牛掰人物。贾谊之所以这么写,其实是在暗示秦国能持续走强的秘密——政策的延续性。

比如惠文王与商鞅有私人恩怨,把他给五牛分尸了。但惠文王并没有否定掉商鞅的变法,而是全盘延续了变法。这要是对比后世王朝的变法,比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惠文王简直太有魄力了!因此,他足以与秦孝公和昭襄王相媲美。至于秦武王、孝文王、庄襄王虽然没有大功,但也没有否定变法。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功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