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闻青习拳笔录

 天地虚怀xia 2019-02-18

孙闻青习拳笔录



        孙闻青先生自幼师从王芗斋习拳,生前致力发扬光大我国武术,也曾写有不少心得体会,现找到一本笔记,抄录于下,供爱好者借鉴。如有不妥,请商榷。

    “体育家他若能给人找到一个运动的真理,使劳动的人劳力不衰,失去劳力的人恢复其劳力,这和直接生产财富一样有价值。”

 

   一 意拳的来源和特点

    意拳的创始人是王芗斋先生。先生幼年拜郭云深老先生习形意拳,得到郭老先生的真传。后又游历国内各地,遍访名家,悉心研究,吸取各家之长,继承前辈的宝贵经验,更推陈出新,提炼出来一套新的练习拳术的方法,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意拳”。数十年来,王先生在实践中,对意拳的理论和内容又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意拳的名称大约始于1920年前后,至1940年曾改名为“大成拳”。近十年来,先生常说“学术本无止境,哪有大成之说”。故在教学时就以“站桩功”为名,而不闻大成拳了。今先生已逝世,遂体承先生遗意,仍沿用前名“意拳”。

    王先生曾用“拳拳服膺之谓拳”来解释意拳的含义。意思是说,发自内心的诚挚之意就叫做意拳。其来源是“心意把”,即心意拳(即形意拳的前名)。“心意把”的意思就是把握住心意。用极其浅显而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举一动,甚至极其细微的“动”,都要有意又有精神,不可无的放矢。也就是王先生所说的,在于心意的领导,神经的指挥。这里所说的心意领导,就是用意念活动,诱导支配行动。神经的领导就是肢体动作对思想意识的反应,而意念精神又相互作用,成为统一的整体,才达到练习拳术的最高境界。这都要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去体会认识了。

    意拳的练习方法,重在站桩,不讲求套路拓法局部力。无论动静都用意来领导,使意气 力合一,以发挥拳术的争力作用。

    意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而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养生的目的在于祛病健身,增强体力,精神充沛而达到动作灵敏的目的,这也是学拳的基本条件;技击的目的虽在于自卫应敌,要讲求实效和取得实效的方法,但也不能违背生理卫生的方法和动作,专凴勇力硬拼蛮干,或求一时长力和某一局部筋肉突起。学习意拳首先要注意人身内外一体,意动一致,动作合理,做到舒适得力。所以在桩法中有三个原则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这几个要求无论是在养生或技击锻炼中都是一样的。

    学习意拳要注重意感与精神。无论行站坐卧用功锻炼时都要端正身体,意念空洞,精神放大,凝神定意,思想集中,呼吸自然。这样锻炼则精神意志,筋骨气血就不练自练,不养自养。动作时不要在于追求姿势是否美观,难度大小;而在于注意筋骨气力松紧是否适当,精神的  放怎样,心意的智慧如何,以及呼吸所发的弹力能否匀整。总之,精神意思要实足,动作要顺乎自然,合于需要,使身心合一。身心合一的动作才是合理的动作,才能发挥人的本能作用。这就是拳术中所说的本能运动。

    本能运动是用意(用脑及神经感觉)来默查全身松紧度是否适当。这种由意思来支配动作的练习,是出于自然合于要求的,不勉强不造作,有益而无害。平时练习则从实战出发,假想强敌当前,我则斗志昂扬,一旦真正动起来则能轻松自如,无往而不得心应手。

    本能运动是经过有意运动而后进入到自主运动来完成的。由心意支配的动作做到妙处就成为自动的动作。在动作时,感觉不到有意念的支配,而举手投足却无不合意。这就是先辈所说“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意思。所以王芗斋先生说:“拳学桩法,阴阳动静,虚实开合,胸腹的呼吸鼓荡都是相互为用而不能分开来论。所以拳术不在于外感之交乘,而在一意之应付,这就是所说的意拳。”这是意拳的真谛,实质精神,也是学习意拳的根本要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