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9)[转载]闲话“形”、“意”

 秋声独赋 2016-04-11

闲话“形”、“意”

邯郸意拳赵志勇 [转载]闲话“形”、“意”


 在中华武术众多的拳术门派中,“形”是人体的四肢百骸的形式和姿态动作,主要是指动作的外形和运动特点。“意”是指人的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精神活动,也是拳术的练习原则和拳术精神。我国传统武术唯有李洛能先师开创形意拳,“形意”并重。除此之外,也不乏字面上没有显示“形意”而既重“形”,又重“意”的拳种。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把形意拳发展至意拳,虽是从字面上去掉了“形”字,但本质仍是“形意”并重,只不过更加强调精神意识训练对于形体动作练习的重要性。

“形”是人体的四肢百骸的形式和姿态动作,“意”在拳术中是指隐于人的大脑思维系统中的意念、意识和内部精神活动。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生理决定心理,心理反作用于生理。所以,我国传统武术都讲究修身与修心,内外兼修,“形意”并重。

在意拳日常的练习中,我们会经常谈到形与意,松和紧,动和静等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可以对日常练习和动作准确性的把握起到较大帮助作用。我业余习练意拳十多年,对“形”和“意”产生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下面就自己的体悟做一下总结。

 

形意拳中的“形”和“意”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远可追朔到三皇五帝,后到春秋战国,汉唐五代均有记载,到明清时期已达全盛。明末清初,山西姬际可老夫子独创心意拳,流传已近四百年,真可谓中华武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心意拳注重于“全凭心意用功夫”,同时也非常注重形体的练习。尔后,传至祁县戴家,李洛能先师从而习之后创形意拳,形、意并重且有所发展。在形意拳中“形和意”与心意拳相比,有了一些变化与发展。在形意拳中,就形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静态中的形,主要体现在形意拳的主要母式三体式桩的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能攻能守,进退自如。二是在运动中主要体现十二种动物的特长和灵性。既要保持静态的形-“四象”,还要将这些动物搏斗时所体现的灵性体现在每一动中,动静皆有“形”。在精神意识的练习中,也同样要将五行拳的五种劲力意识与十二形动物搏击时的神意统一起来,随意一动,神意为先。

 

意拳“形”、“意”兼修

 

     民国初年,形意拳大兴。但随着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失真,形不似,更丢掉了神意的训练。所以,王芗斋先生在原传形意拳的基础上,继承了拳学的原理原则,又吸收了多门拳术的精华创立意拳。虽然是强调重意,但不是不重形,而是在形体动作练习时,注重以精神意识统领之。在意拳训练的初级阶段注重形体间架的训练,但也是必须在一定的意念领导下;进一步训练要形意并重,中级层次形体已具备,则更要重视意念统帅周身整体进行松紧转换训练,但切不可意念过重或过多,如用意过度就会损耗神气。所以,要逐步进入有意无意状态,“意存妙在无念中”。精神意识的过度紧张会消耗人体的神气,于养生不利。

 

                           意在动先

 

     从形和意、内和外的角度来看,拳术就是人在内在精神意识的指挥下,通过阴阳的互相转换,通过外形表现出来的各种肢体运动。太极、八卦、少林、八极、南拳北腿,内外两家,无一不是注重阴阳变化,不是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结合;象形拳更是象形取意,在内曰意,在外有形。所以形意拳,取十二种动物特长、灵性为形拳,加之五种意念之力为意拳。所以每一种优秀的拳术都是内外兼修、形意并重的。

    在拳术的三节劲力中讲究,手足之气在肘膝,肘膝之气在肩胯,肩胯之气在腰腹,一身之气在腹,一身之劲在腰。周身一动无有不动,唯以意统领,周身整体的协调配合都是意识统一指挥的结果,意为总领,形为胁从。发力即是发动重心之力,是重心向某一方向的弹射,接触点是钉子,重心是锤子,而下肢就像抡锤子的胳膊。接触点可以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达到浑身无处不弹簧方为浑圆力。拳术前辈们说力达于背、力发于脚跟、力发于丹田,这些说法都有道理,都是从力生发过程的不同角度来说的。在意拳中应是人体腹腔膨胀内压,促使劲力沉于胯至足,由足反弹至腰背,通达于稍节,而此发力的动作直接是由意念领导,精神意识激发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发力的效果。这就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原理的一种体现。任何一动,以意为先,以意念假借来训练周身整体筋肉的松紧与协调,激发人体潜能,达到形神合一的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任何肌肉的活动都是由神经支配,而神经又是受精神意念的指令而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何称为意拳的真实含义。

   在意拳练习中非常注重精神意识的练习,强调处处以意念为先。做每一个动作,首先要搞清楚动作的意念活动,然后才能论及动作的正确与否。王芗斋先生说“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就是这个意思。往往有的拳友做一个动作,老师说不对,反复纠正还是不对,不知如何是好。这是由于没有从意念上来求正确,只从形体动作上改动,这样将永无是处。

 

意拳中“形”的练习

 

    在意拳的功法中,形和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所谓“形”就是人身体的动作形态,具体到站桩、试力、发力来说就是各种姿势和动作。“意”就是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精神活动,是在练功过程中的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形意同练、身心兼修,贯穿于意拳功法练习的始终,最后达到形和意的高度协调统一,直至无形无意是真意。

 意拳从形意拳发展而来,从字面上看少了一个“形”字,那么是否可以说,意拳不重视形的练习了呢?不然,在意拳的初级练习阶段,形的练习非常重要,否则就真成了“无形无意”了。意拳重视精神意识的练习,强调以意统领形体动作,意在动先,并非真的不重视形体动作的锻炼。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的收缩、舒张作用于骨骼的结果。是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的收缩舒张为动力,使人体实现各种活动。意拳的训练目的是以意念调动神经系统准确地控制全身筋腱肌肉的松紧,使全身关节部位连通成为一个整体,发挥整体效能,并且能够准确完成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运用自如。所以,在意拳中对于形体的训练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对人体的练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对于人体筋骨肌肉、皮肤、毛发的练习;2、人体经脉、脏器、血液;3人体各关节部位关节力的训练。这几方面的内容包含在任何一桩、一动中。意拳形体的练习包括静态和动态,而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下面我们以站桩为例来说说意拳形体的练习过程。

 1、养生桩的练习

    通过养生桩的练习,培养正确的基本间架,使全身能够放松,全身各关节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穿,联结成一个整体,达到协调“松整”。

 2、矫正脊椎弯曲,恢复脊柱弹性

    人的直立行走和后天劳作形成了人体的脊柱弯曲,而虎豹类动物脊椎平直后绷,具有灵活的弹性。所以矫正人体脊椎弯曲,拉拔脊椎,恢复脊柱弹性是获得浑圆力的必要训练内容。经过此种训练才能达到纵向拔背、横向拔背,抻拉腰背肌和胸腹肌,使之同时放长,使人体躯干这张大弓富有弹性力量。

     3、把握阴阳

在谈拳中人们会经常说到阴阳,其实阴阳的原始意义是表示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王芗斋先生总结出“把握阴阳”功法,运用到站桩功法练习中,对于“改造生理、发挥良能”起到了显著地效果。以中医学理论为依据,把人的整体一分为二,人体的四肢内侧和胸腹为阴,腰背和四肢的外侧为阳,在站桩时要做到阴松阳紧。涵胸即为阴松,拔背就是阳紧,胸腹后靠犹如贴在后背,成为一张环抱形的大字人皮。我们站立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悬在空中的灯笼,人体的骨架就像灯笼的竹架,人体的肌肉皮肤就像糊在灯笼上的纸皮,灯笼掉在空中,悠悠荡荡唯风力是应,灯笼系绳处就在人的脑后枕骨,具体应该是下颌内收、上提,似夹一小球,枕骨上领,领起一身懒骨,节节贯穿。在站桩中的这个要求,会牵动我们的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使头和躯干联通成为一个整体,这才是“扒墙观物、马拉车”的意念用意所在。

我们站立的桩态也像一颗大树,阳面的肌肉皮肤就像是大树的树皮,紧紧包裹树干,胯以下的腿足就像埋在土里的树根稳固不动,又随着桩功的深入、脚与地粘合力的增加,犹如树根不断扎入地层深处,使大树更加稳固。头部的上领似大树的数尖,不断吸收阳光空气生长,欲与天公试比高。胯以上的脊椎骨就像是树干,在矫正弯曲的同时,也在增加拉伸量,犹如大树在长高。在站桩时,空胸紧背随自然呼吸的长时间练习,也会使人的腰背更加肌肉丰满发达,更加坚韧有力,有如大树的增粗,随着站桩的不断深入,桩态的气势也在不断膨胀,有如逐渐长大的树冠向四周伸长“支撑八面”。树与“木桩”的差别就在于有无生命力,所以,我们站桩要站出气势来、站出精神来,站出预动之势,莫向枯桩镜里寻。

    俗话说阴面蓄力、阳面打人,只有阴面放松,才能有效矫正脊椎弯曲和增强脊椎伸缩量,才能增强人整体的力量。向前发力时,松胸而腹压增强,由胯沉至足反弹到腰背,所以,有“两脚全凭后脚蹬,后脚蹬起腰宜挺”一说,由背达于稍节。

     4、整体关节争力练习

     意拳站桩是为了求得在精神意识领导下的周身整体协调,为了求得“一”,所以在把握“把握阴阳”功法的原则下,周身各部位的相争相合、协调统一致关重要。周身整体各关节部位争力的练习对于培养整体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以平步浑圆桩为例,意念周身抱树,两臂微前撑、肩胛骨后靠,双手臂及整个身体,以后背脊柱为中心一分为二,整体包裹大树,抱向大树横断平面的中心,撑三抱七。两手的六面力为:1、上提下按之力,两手似与两脚有弹簧相争,两手似有上提拉之意;空中似有两根皮绳吊系双手腕,微有下拉、下按之意。2、两手十指、手腕之间似有弹簧相连,挤合、抻拉之意。3、两手腕与正前方大树似有两根弹簧相连,两腕同时与脊椎大椎处和命门、大椎处似有弹簧相连,躯干微后靠拉手、手拉大树微动,躯干微松,大树拉手微争。具体到手型,十指张开,掌心微凹有内吸之力,手指有了一定的弧度,自然就具有了张力,手腕、掌的筋腱和韧带适当自然轻度收紧。这样对于培养稍节的劲力很有必要。

 两肘的六面力为:两肘尖似与脊椎命门处有细小弹簧前后挤合、抻拉,似与脊椎大椎处有细小弹簧上下抻拉。犹如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水面漂浮一个大木板,两肘尖轻搭在木板上,始终控制着木板的起伏动荡。逐渐体会肘的开合、前后、上下等多方向上的预动之势。肘在上肢中是连接根节、操纵稍节的中间环节,称为中节。拳论有云“正不正在中”,其意是全身劲力是否保持中正不偏,关键在于中节,中节是承上接下的转换部位,不可使中节空而无力。肘关节的劲力空会使得整个上肢的劲力涣散,不能达之于稍节。这就是拳经讲的“中节空节节空”,这不仅包括上肢的中节肘关节,还包括下肢的中节膝关节、全身的中节腰部。在拳术中有“把死的练活,把活的练死”之说,其意是把肩、胯、脊椎活动性小的关节打开、抻拉,增大骨关节的间隙,练得灵活,把手臂和腿灵活的部位相对固定,才能发挥杠杆力、螺旋力、弹簧力等,这就涉及到肘、膝的空间定位问题,肘能定位、具有六面力后才能在动作中保持间架,不架肩,有效保护自己,攻击对方。所以在意拳中有“金三角”(两肘尖与颈后)之说,我曾经就丁八步钩挂桩站了两年,对于自身肘关节的定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有肘关节定位并且沉坠下来才能初步体会手臂的钩挂之力,找到杠杆的支点,找到整体的扶按之力,在旋法时才不至于被对方顺势撞进来,受到对方攻击;克制对手的捯手、裹肘等招法的运用;在向前发力时才能体会到手臂是钉子,躯干是锤子的发力状态。通过肘的定位才能使手臂能够发出躯干传导的整体力,还能保持手臂的灵活性,所以肘的练习在意拳的形体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引起重视。

 肩部的要求:肩部是双臂联接躯干的枢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位,要求其灵活有如机械中的万向轴。在意拳前身形意拳中对肩部的要求是松、沉、扣、按,讲求松肩以通气,沉肩以贯劲,扣肩以拔背,按肩以发力。而在意拳(大成拳)中,有沉肩、撑肩、脱肩、翻肩之说,在拳理上既有相同也有区别,总的来说,肩锁骨要松垂下来,肩胛骨要由松到沉,不架肩、不抬肩,两侧肩胛骨似与大椎处横向相争,达到横向拔背,这就是“肩撑肘横”的肩撑,而肘横是指两肘在沉坠的基础上有横向相争之意,所以“沉肩坠肘”与“肩撑肘横”是一个动作的两种说法而已,不是两种动作与要求。另外两肩还要微相前合,就做到了所谓的“涵胸”,所以在意拳中对肩部的要求就是松沉、横向撑抻并微前抱合。

 说到肩就不能不说头颈部,在站桩时,头要上领、微后靠,在向前发力时,头要有前顶的意识;下颌内收、上提,似夹一小球,耳后高骨和枕骨上领,可以牵动全身肌肉和筋腱,向上抻拉颈椎的顶端,在配合尾骨下沉,就可拉伸整个脊椎,使之增加弹性和矫正脊椎弯曲,使头和躯干连通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培养人体整体力意义重大。

    脚部的关节力练习:

    在意拳站桩练习中,对于双脚的练习是非常重视的。因为脚既是人身总重量承载对于维持身体的直立平衡至关重要,又是产生爆发力的力源,并且脚部的松紧变化与腿部的肌肉松紧密切相关,它配合全身上下屈缩撑挺可以产生竖劲在意拳站桩中,主要是训练脚的蹬弹力,脚支撑身体的稳定性,培养脚向各个方向上预动之势。在养生桩练习中,就要按照先重心放在脚跟,后放于脚掌,最后放于足心处的顺序来练习。重心在脚跟时,上体的后靠下坐,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就要促使十趾抓地,进而达到小腿前、胫骨侧的筋腱肌肉的锻炼;重心在足掌时,小腿肚肌肉与筋腱处于紧张状态,促进该部位的训练,以此来达到增强腿部力量的效果。而控制重心前后移动的是踝关节,站桩时对踝关节的松紧调整是与足掌相关联的,涌泉上吸,十趾抓地,自然就会使脚腕前后的大筋抻紧而崩起,有利于运动时的松紧转换,使脚部与全身的劲力连贯如一(即为“五脖紧”中的脚脖紧练习)。在技击桩的练习中,脚部的练习原则与养生桩相同。

    具有一定基础后,就要练习双脚的松紧练习,两脚同时紧、同时松,或者一松、一紧,练习两脚的前开后合、前合后开的撑挟活动,练习双脚的左右拧搓,尽量使双脚不动或小动,详细训练方法请参考于永年先生关于站桩的著作,再此恕不赘述。

     膝部的关节力练习: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中节,是一个负荷最大、活动量最强的关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关节力的练习主要是培养双膝的六面浑圆力。一是双膝要有内挟和外撑的意力,二是要有下跪、向上提膝前行的意力,三是要有双膝前指,膝后部后绷的意力。仍然遵循的是曲折的内夹、外顶的原理。如此练习就可使筋骨肌肉与神经系统高度协调统一,训练出在技击实战中所需要的各种机能。在此关节力的练习中需要注意的是,膝的上提、前顶要与臀的后靠、下坐形成争力。在意拳技击桩、活步试力、发力等等动作中,前膝始终要有前顶、上提的意力,与后膝、后胯,三点成一三角形,在运动中,三个角度基本不变。随着下肢关节力的定位,步法的快速灵活性与稳定性将会大大提高。太极拳中的“迈步如猫形”指的是,在练习太极拳时要具备步法灵活与重心稳定的基本特点。所以,对于膝部关节力的练习,应该在站桩与运动中同时兼顾,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练习与揣摩、逐步掌握,

    

意拳中“意”的练习

 

     意拳的特点就是注重精神意识的锻炼。是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的方式来练“意”,对精神意识的锻炼是意拳训练的灵魂。精神假借是指有意识的虚设一种假想的场景,合理的运用人体的条件反射,尽量的调动人体的内在生理机能,激发人体潜在的能量。这种有意识的虚设假象是不存在的,要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人体的条件反射,使之感受到好像真实的存在,使自身的肌体发生相应的反应。意念诱导就是在这种虚设的场景、意境中进行一些动态的练习,通过自身的感觉有意识的调控周身整体和和器官的机能发生微弱的变化,借此来改善生理机能和神经系统传感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这种有意识的凭感觉调整全身的机能,就是意念假借。在养生桩中,意念站在温暖舒适的、齐胸深的水中,这场景、意境就是意念假借。水是动荡不已的,缓缓流动,推动身体微微晃动,我们的身体在体会温暖舒适时肌体表面会有一些微弱的变化,在体察水的流动阻力、摩擦力时,身体就要做一些应合。在意念中体会水的流动就是意念诱导。王芗斋先生在“论抽象虚实有无体认”一文中,说到“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或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这种意境就是训练技击中的精神假借,在这种虚设假想的场景中,彼动我亦动,运用人体的条件反射,调动人体的内在生理机能,就是意念诱导。对于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分别阐述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而在意拳的训练中二者统一在意念的练习中,这种意念的练习都是拳术中虚中求实的练习。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不仅在每一个动作中,并且统一在意拳的所有训练过程中。

 

                     用意不用力

 

 在太极拳中有一句话“用意不用力”,是指运用精神意识力,不用拙力,在意拳中也是指不用意力之外的拙力,这种多余的力量僵死而缺少变化能力,于技击、养生无益。在意拳中注重训练意中力,如意念在微风中站立,着意体会微风的细微力量,与之迎合,有与微风相应和之意力即可,尽量放松,不可使之有多余僵力。久习就会刺激皮肤与神经,增强人的体表接触反应能力,提高人体的身法灵活变化的能力。随着练功层次的不断深入,意念可以是水、泥浆等,但还要在保持适当意力的情况下,尽量放松,不用有多余僵力,久之才能强化整体的功力,而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参照拙文《站桩意念假借物质三种形态的转变与培养内力特性的关系》一文。

 

意即力也

 

王芗斋先生说“意即力也”,是指人的精神激发会调动人体的强大潜力。只要意念真实,神经自然会反射而驱动肌肉用力,所以,“意即力也”。历史上有李广射虎的故事,李广在夜间将一块怪石误认为猛虎,引弓射去,箭头射入石棱中。次日看清是一块怪石,再射怎么也射不进去了。这是意与力的问题。意境不同,精神状态迥异,神经兴奋程度不同,产生的力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无将虎射死的真实意境,也就失去了相应的精神激发,调动的肌纤维参与量也就大不同,力就不及了。

    我之本意只是想分别谈一下形和意的练习,但在意拳训练中二者的练习本身就是统一的,脱离开精神意识而专门来讲形的练习实属困难,也只好配合一定的意念来阐述一下对形体的练习。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