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犯罪中止

 犁书 2019-02-18
规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八届第83号[1997年3月14日修订,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四条

释义

  本条是关于犯罪中止的概念和对中止犯处罚原则的规定。
  第一款是关于什么是犯罪中止的规定。根据本款的规定,犯罪中止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1.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犯罪形态,它可能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也可能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犯罪过程中是指犯罪既遂之前的整个犯罪过程中犯罪既遂后的任何主动弥补损失的行为都不是犯罪中止,只是悔罪的表现。2.犯罪中止必须是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自动放弃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主动放弃犯罪意图和为犯罪创造条件,停止着手实施犯罪,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放弃继续犯罪,中止犯罪行为。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指犯罪人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放弃继续犯罪,并主动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杀人未杀死,但造成被害人重伤,如果这时犯罪人悔悟,在完全有条件把被害人杀死的情况下,主动放弃继续犯罪并将被害人送医院抢救,避免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犯罪人的上述行为就构成了犯罪中止;如
果犯罪人虽然采取了积极措施,但是没有避免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第二款是关于对中止犯处罚原则的规定。根据本款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这样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由于犯罪中止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减轻了其犯罪行为的丰十会危害性,困此,法律对中止犯的处罚,采取了“应当免除”或“应当减轻”进一步从宽的原则。这是因为对犯罪分子判刑的目的在于改造罪犯。既然犯罪分子自动放弃了犯罪,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说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已经消除或者减弱,罪犯已经悔罪,容易接受改造,处理上应当进一步从宽;同时,规定较轻的处罚,有利于鼓励犯罪分子中止犯罪,以减轻犯罪的社会危害。
  在处罚中止犯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注意认定犯罪中止的时间。由于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犯罪中止的时间差别,表明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和行为人犯罪实现的程度不同,处罚也应当有所不同。2.应当注意分析犯罪中止的动机。中止犯罪的动机不同,反映了行为人不同的悔悟程度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有利于决定量刑的轻重。3.应当注意认定有无实际损害及损害的大小。犯罪中止有的避免了损害结果的发生,也有的发生了损害结果,发生损害结果的,损害程度也不同,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准确地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大小,有利于正确处理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第六版]郎胜主编)第26-27页

注释

  本条是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本条规定,犯罪中止有两种类型: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自动放弃犯罪中止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l)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2)自动放弃犯罪;(3)彻底放弃原来的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l)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完毕;(2)尚未发生实际的社会危害结果;(3)犯罪人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结果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第1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