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的内核:妙思与妙悟

 梦醒小径边 2019-02-18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这是钱珝《江行无题》之一,“窟”又作“里”,其义更舒展。《诗境浅说续编》评:“匡庐秀出南斗,为江介之名山。唐代去六朝未远,当有百岁高僧在云深林密中,物外翛然,长亨灵山甲子。托想殊高。”这个评价说到了点子上,“托想殊高”正是其核心要素。本来一二句已经意尽,谁知三四句却奇峰突起,这就是妙思或妙悟,没有灵感不可能有这两句。俗手会怎么写?大致如此: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孤标耸森秀,高出白云层。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苍苔石径滑,仙迹杳难凭。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寒波飘木叶,流水带寒冰。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石泉飞险窦,山鼠下枯藤。

还可以继续下去,但都不如原诗,因为没有原诗的妙思或妙悟,只是顺承句意,属于正常思维。

好诗都有一个内核,这内核就是妙思或妙悟,是使其成为好诗的核心要素。“妙思”偏于技术性——精妙的构思,“妙悟”超拔一些,来自宗教,相当于顿悟。别以为只有宗教才顿悟,诗也是,一首好诗就是一次顿悟。乔伊斯写小说也讲“顿悟”(epiphany),“一种突然的精神显灵”,可见这是艺术的共性。

一个人有无诗才就看这个,写一辈子诗,就知道循规蹈矩,一次妙思、顿悟也没有,这叫匠人。看过很多教授写诗,无一句无来历和典故,句句加注,但就是没有灵魂,区别就在这里。当今网上也有很多人,专注于辞藻典故,这字该怎么用,那词该怎么选,这典故该怎么安排,那名号该怎么镶嵌,有时也干得漂亮,但终是小道,无关宏旨。有了妙思、顿悟,都不需要什么辞藻典故装饰,怎么写怎么好,即便是大白话也是好诗。

失恋之夜

海子

我轻轻走过去关上窗户

我的手扶着自己 像清风扶着空空的杯子

我摸黑坐下 询问自己

杯中幸福的阳光如今何在?

 

我脱下破旧的袜子

想一想明天的天气


我的名字躺在我身边

像我重逢的朋友

我从没有像今夜这样珍惜自己

要写出最后一段没有妙思妙悟不行。

多年前我写过一种叫《竹枝词》的东西:

好事近

在黑海之滨,获得一头奇兽。找不到安顿地,只能跟我走。

我因此感到烦心,倒了一杯酒。没想到他却说:“我也来一口。”

这词太白了,全无古词的婉约典丽,于是很多人不适应,认为没有诗意,甚至对其嘲笑谩骂。还有这种实验诗:

如果欲穷千里目,则须更上一层楼。巢于杨树之巅顶,鸟比我们有远谋。雨一直淅淅沥沥,风还在晃晃悠悠。每天我举头望树,视线随巢而上浮。(格那丁《哲理诗》)

也有人认为这是大白话,不是诗。不是诗吗?那什么是诗?你叫他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出发点写一首,却写不出来,或写成了打油诗。其实他们是不懂诗,不知诗之内核与灵魂,就看见意象—图式,误把辞藻典故当作了诗,对艺术的核心几乎没有体认。

下面引一段现成的文字说明这个问题:

作诗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以辞藻、典故取胜,一种以构思、思路取胜,以前我说过(《文采与才华》)。前者叫“文”,我称之为装饰性美,后者叫“质”,我称之为结构性美,前者叫文采,后者叫才华,说了十多年了。

以辞藻写诗是怎么回事都知道。有时候挤公交车,身旁站着个美女,香喷喷的,鼻子就痒痒,忍不住“啊嚏”一声,这是辞藻的功用。《玉台新咏》《花间集》就会使人打喷嚏,《花间集》好些,香得清爽,不像那《玉台新咏》的刨花油味道。《词源》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就说的这个。所以,很久以来人们就讨厌这种东西,认为庸俗。也是的,人家香妃那是真香,你洒那么多香水算什么?你以为洒了香水就是香妃了?不可能。

于是有人转而以典故取胜,以为这一来就不庸俗,有些瘦劲老辣的味道了。比如近段时间一群人推崇曾国藩,很欣赏他的以学为诗,竞相在诗中嵌姓名,镶故实,抒识度,发感慨,甚至不惜追攀其佶屈聱牙。香气倒是去了,喷嚏也少了,但闻起来总有股老腊肉味道,并且是已经氧化的哈喇味。

诗之才华体现在哪儿?当然不是辞藻、典故而是构思、思路。思路决定高度,有了好的构思、思路不需要洒香水、熏腊肉,大白话即可。别以为大白话不是诗,《诗经》给我们作了表率,《风》诗好多都是那时的大白话,你不照样赞美有加,津津有味?“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收起来。这都什么玩意儿?《采车前歌》。“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诗经原始》)据说这是很好的诗歌,如果配上曲调的话。诗就是这样写或说、唱出来的,不怕你不信。

现在没有曲调了,当然得讲究一些,不能太直白,就像没有表情、体姿帮助,书面语不能像口语,得讲究一些,留点余味。因此构思、思路很关键,这叫立意。有了好的立意何须辞藻、典故装饰?只有没有立意的人才会殚精竭虑进行辞藻、典故的组合,最后还搞得来不是腻人就是哈口。据说这东西整多了会得癌症。(格那丁《读诗札记》)

试想一想,是奇思妙想容易还是进行辞藻典故的排列组合容易?就知道“陈平宰国无消息,庾信辞家有岁年”“沉江欲祷王尊璧,击揖谁挥祖逖鞭”“齑盐生计宁惭豹,剑履思筹剩羡鱼”,写诗岂不成了技术活,成了拼装人名、典故?这还叫诗吗?学问不是诗,最多表明你读书多善用百度,不表明你有诗才。我历来是这个观点:典故运用到极致也不过“工巧”,离诗道还远着呢。不训练自己的妙思、顿悟,成天翻书查字典拼典故嵌人名,都什么事儿啊!

因此妙思、妙悟是事关写作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在这上面用力。我的看法是,写不出来别硬想,想破脑袋也枉然,须得灵感到来,那诗句就像自己蹦出来的,这时你会感到吃惊,不相信这是自己写的,很佩服自己:“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的东西啊!”通常情况是,可能十天半月也不来灵感,越没有灵感越着急,越着急越怕,越怕越没有灵感,反之,越有灵感越自信,越自信越有灵感,事情就这么有趣。阅读古人绝句,你能一眼看出哪些是灵感乍现的产物?哪些是硬想出来的?举几个例子,自己印证一下。

1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李白《秋浦歌》之六)

2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李白《秋浦歌》之八)

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4行背青山郭,吟当白露秋。风流无屈宋,空咏古荆州。(钱珝《江行无题》之五)

5湖口分江水,东流独有情。当时好风物,谁伴谢宣城?(钱珝《江行无题》之九十五)

6一卮春酒送离歌,花落敬亭芳草多。欲问归期已深醉,只应孤梦绕关河。(许浑《送薛先辈入关》)

7卖药修琴归去迟,山风吹尽桂花枝。世间甲子须臾事,逢著仙人莫看棋。(许浑《送宋处士归山》)

8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0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方干《君山》)

1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12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