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街竟有108座祠堂!只为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健康慢走 2019-02-18



京杭大运河上的汽笛声,唤醒了两岸人家。古老的运河繁忙了起来,不远处的惠山脚下,一幅从容淡雅的水墨画卷在清晨的阳光中徐徐展开。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露天博物馆”,这里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群落。



当年乾隆皇帝来到无锡的时候,曾经赞誉惠山为“江南第一山”。而如今我们走在惠山的老街上,真的好像有一种走进了历史长河的感觉,仿佛那些我们熟悉的古人随时都能够和我们擦肩而过.......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等等……我们之所以能够找到这些古人,是因为这里一座又一座的古祠堂,保存着他们的姓氏,记录着他们家族的繁衍,也书写着这些往圣先贤的生平和荣耀。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它东起古华山路,北连通惠西路,江南名园寄畅园和南朝古刹惠山寺就坐落在老街深处。108座祠堂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街巷中,80个姓氏的祖先供奉在这里。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或者先贤往圣的场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每年的祭祖时节,老街上人流如织,来自同一宗族的人都会因为这份血缘关系,相聚在这祠堂屋檐之下,追思缅怀共同的祖先。



华孝子祠是老街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祠堂,供奉的是东晋末年一位名叫华宝的惠山人。华宝幼年丧母,与父亲华泰相依为命,在他八岁那年,父亲要去戍守长安。


出征前,年轻的士兵留给儿子一句郑重的承诺:“待我驻防期满回家,再为你行成人礼和娶亲。”这是一个对未来的期许。



可是一年两年过去了,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孩童慢慢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远征的父亲却一直没有回来。



从少不更事,到白首迟暮,华宝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奉父一言,终身不冠不娶,华宝以大孝闻名于世。齐高帝特赐“孝子”匾额,后世帝王又为他在故居之上修建祠堂。



在老街上,历朝历代朝廷批准修建的祠堂有三十多座,被称为“专祠”。他们中有很多不是无锡人,但皆因忠孝仁义、礼智善守成为人生楷模。过去,官府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官祭,以此表达世人的敬意与追思,勉励子孙后人见贤思齐,不忘根本。




与华孝子祠一墙之隔的院里,有一眼清冽的泉水,原名惠泉,唐朝时,“茶圣”陆羽把它品鉴为“天下第二泉”。


上世纪40年代,盲人音乐家阿炳时常来这里卖艺,他把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光明的向往付诸于手中的二胡,在钟灵毓秀的山水间,《二泉映月》的琴声一次次响起,命若弦音,绕梁不绝。深沉悠扬的曲调至今不断被后人演绎,成为无锡人眷恋的乡音,也告慰着长眠于此的先人。



在“天下第二泉”的一侧,二泉书院虽历经风雨,仍然屹立。现在,这里是无锡邵氏的家族祠堂。


明正德年间,邵宝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当时,宦官刘瑾独揽朝政,清官廉吏屡遭陷害,这让从小生长在无锡的邵宝深恶痛绝,见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国家现状,于是辞去官位,回到家乡办起了这间二泉书院,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


读书的目的是明理,为官是为了造福一方。祠堂之上,无数先人的榜样就在那里,祠堂群因为二泉书院有了蓬勃的生机。鼎盛时期,书院有弟子数百人,他们隐于山林,却不忘国事。


在邵宝过世八十多年后的一天,几位书生来到二泉书院。因为得罪了奸臣魏忠贤,那时的无锡城内,到处都是追捕他们的官兵。虽然有了简陋的屋舍暂时躲避,但是听着屋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想到天下生灵涂炭,国家内忧外患,书生们思绪万千,却报国无门。后来,其中一名书生奋笔写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传诵千古的绝对。



书生名叫顾宪成,也被称为“东林先生”。他和无锡的几位有志之士一起,把邵宝尊为“发轫者”,恢复了北宋文人杨时的东林书院,使之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和议论国事的中心。顾宪成过世之后,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在二泉书院内建起一座家祠,以传承弟子身份,长伴先生邵宝左右。



德不孤,必有邻。生不能相识,但死后至少可以为邻。为了和先贤相伴,明清时期的惠山老街上出现了鳞次栉比的家祠些幽深的庭院里安放着一个个家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家族成员的情感寄托。



诵读家训,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环节。前人的训诫,入耳入心,更成为后人的行为准则。《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对应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于经济条件等种种原因,上学还是谋生,有时会成为一些人两难的选择,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也曾经面临过这样的矛盾。


上世纪20年代,父亲猝然间过世,正在苏州读书的钱伟长立刻赶回无锡老家。眼看原本贫困的家庭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一家六口人竟无隔日之粮,他做好了退学的打算。



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钱伟长父亲对儿子的嘱托和遗愿。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的钱父深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只有知识才能救国救民。


就在全家人一筹莫展之际,钱伟长的四叔、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钱穆先生提出,要全力资助他念完高中。钱氏怀海义庄得知情况,也常年为他们提供救济粮。


就在这薪火相继的努力下,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无锡钱氏家族一共走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如今依旧人才辈出。在钱家后人看来,家族兴盛不衰的奥秘就隐藏在这座祠堂之中。




当一个个家族会聚起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文化的底蕴给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国史、地志、族谱是中华民族三大重要文献,地位至高无上。今天的人们看来晦涩难懂的文字,记载了一个个家族在千年时光中的世系繁衍,解答着人们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永恒追问。



在惠山老街,几乎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宗亲会。他们定期把家风家训、先贤故事出版成册,分发给族人和游客,让他们有个寻根问祖的路径。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内心根深蒂固的渴望。十年前,惠山老街上成立了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至今已经有近万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脉。



时代潮起潮涌,生活瞬息万变,无论身处何处,不管去向何方,祖先永远都在那里,那是每个人无可辩驳的出处。中国人相信,敬畏祖先,就能看到人生的来处与归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也就会宠辱不惊,从容淡定。



跨越时光的祭拜和追忆,不只在缅怀先祖们的丰功伟绩和德行善举,更重要的是,追念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传续,可以帮助今天的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戳视频,看更多关于这条“千年祠堂街”的故事......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