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精通9种外语,获过13个博士学位,还能用英语演讲《春秋大义》

 快乐老年435 2019-02-18
他精通9种外语,获过13个博士学位,还能用英语演讲《春秋大义》

辜鸿铭不是个普通人,他学贯中西,被称为“清末怪杰”。他可以用英语演讲《春秋大义》,而且听他演讲还要买票,当时一张票价两元,比梅兰芳一元两角的戏票售价还高。而且他的演讲专门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进行,老外们很喜欢听他的讲演。原来,辜鸿铭精通九种外语,尤其是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并且获得过十三个博士学位,他对西洋科学和中华文化都非常熟悉,这样的人,用今天的话说,真是太有才了,有才的离谱。

不过,如果了解一下他的出身和经历,就不奇怪了。辜鸿铭不光是个富二代,还是个混血儿。他祖辈是从福建泉州迁居到南阳的,而辜鸿铭就出生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他的祖辈积累下了丰厚的财富。辜鸿铭的妈妈是会讲英语和葡萄牙语的洋人,他的爸爸还是一个由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闽南语、英语、马来语都很熟练。当时的橡胶园主布朗夫妇膝下无子也无女,就收了辜鸿铭当干儿子。1867年,布朗夫妇带十岁的辜鸿铭回到大英帝国。他的父亲就在祖宗灵位前对他讲,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不管你身边都是什么人,你永远是中国人。

布朗夫妇不光引导辜鸿铭阅读西方名士莎士比亚、培根等的著作,还把他送到德国学习科学。学习生涯结束后,他已经成为掌握英德法拉丁希腊等多个语种的“神童”并被爱丁堡大学录取,获得校长卡莱尔(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的欣赏。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人,当时的辜鸿铭获得了外国人的一致欣赏。他的演讲常常博来一片喝彩。他用拉丁文做的诗,就镶嵌在上海愚园路的廊壁上。当林语堂在40年后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作品是学校指定用书。

但是这样一位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后来却走上了嘲讽西学的道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辜鸿铭开始利用自己的天赋和学识宣扬中国文化,他还将《论语》《大学》《中庸》翻译成英文。1885年他回到中国即被湖广总督张之洞任命为外文秘书,从此在张的幕府中任职二十年,同时开始精研国学。

他精通9种外语,获过13个博士学位,还能用英语演讲《春秋大义》

辜鸿铭一辈子都在全力以赴地向西方弘扬中华文化,他非常勤奋,很多著作都是用英文写就,而且著书很多。这让西方洋人非常佩服,德日两国的人还把辜鸿铭写的文章翻译为本国语言传播。他的书《尊王篇》出版后,欧洲人争相购买,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他还在外国报纸上用英文发表了对日俄战争的看法。此外,他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的代表作是《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译成德文出版后,轰动西方。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并提出中国文化可以拯救西方的论点。当时很多英文报刊都是他宣扬周公孔子、批判西方的阵地。另外,辜鸿铭在翻译《论语》等中国经典中的诗歌时,也常用英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还引用西方很多大思想家和作家的语言对中国儒家典籍进行注释,这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可以说,专门性、系统化、有意识地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的人,他是第一个。

二十世纪初,他和托尔斯泰经常书信往来,并在1913年和泰戈尔同获诺贝尔文学奖题名。1915年进入北大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那时候,辜鸿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身穿着打扮。上身穿一袭长袍马褂,脚上穿一双老布鞋,脑袋上戴一顶瓜皮小帽,脑后还留一根辫子,这在民国可算是一道奇景。而他从英国归国乃至担任张之洞幕僚时候,都是西装革履,没有辫子。周作人曾感叹说,辜鸿铭长相是个高鼻梁深眼窝的外国人相貌,头上却留根黄毛小辫,这样的人就算走在前清的大街上,回头率也是百分之百。北大的学生曾经嘲笑过他的辫子,他却反驳道,我的辫子有形,诸君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

那个时代,辜鸿铭是中国的世界名人,也经常会有各国的名人来访问他,包括英国作家毛姆,还有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而且泰戈尔来华的时候,他还和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人一起去北京前门车站迎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伊藤博文漫游中国,去武昌拜访张之洞,还调侃过辜鸿铭,说他既然精于西方学术,应该知道孔子在两千年前流行,而在二十世纪没法行得通。辜鸿铭答说,孔子的方法,就是加减乘除,两千年前三乘三得九,现在仍然一样,并没有三三得个别的数字。一句话把伊藤博文噎了回去。

他精通9种外语,获过13个博士学位,还能用英语演讲《春秋大义》

在精研国学后,他在国学和西学之间做了很多比较。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上的仁义之道,正好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中国的文化有教化欧美的责任。有了这样一个守定的见解,就让他渐渐成为当时维护传统文化的先锋人物。因此他同宣扬新文化的胡适也是针尖对麦芒。据说,胡适当年是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胡适用英语读了一句荷马的诗句,结果台下的辜鸿铭用英语嘲讽他,说胡适的英语发音跟英国下等人一样。

当时,西方列强欺负中国,也歧视中国的文化,辜鸿铭批评西方的汉学家和传教士,说他们实际上并不懂中国人,也不懂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他的目的就是把中国人的精神揭示给世界看,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永恒价值。他认为,中国人总体性格是温良的,有一颗赤子之心,也有成熟的生活智慧。他用很形象的语言表述过中西的不同,学习毛笔来书写和绘画看上去很难,而且下笔后也无法保证精确,而你一旦掌握了使用毛笔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作品是非常美妙而优雅的,试问,使用西方坚硬的钢笔能有这样的效果吗?

这种对中华文化的阐释,也让当时的欧洲人有一种对中国朦胧的羡慕,不少普通的西方民众还是他的“粉丝”,大学里就有人组织关于辜鸿铭的研究会、俱乐部,这些活动客观上加深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且一战时期战乱中的欧洲人对自身文明的绝望,也使东方文明成为他们心中的一种希望。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辜鸿铭的贡献是非常独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