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阿Q正传》

 披衣闲坐养幽情 2019-02-18

在之前的文章,我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对鲁迅笔下的阿Q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然而这种单一视角的分析,并不代表我们系统的了解了阿Q这个人,一个文学的典型形象需要我们通过各种视角,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才能完成我们对这个角色的一个基本认识,鲁迅笔下的阿Q,我们平时基本就只拿一个“精神胜利法”来代表他,这其实仅仅是了解了一个方面,当我们系统的进行分析之后,这种“精神胜利法”所给我们的认识,就会完全变得更为开阔,我们所了解的就会更为客观准确,从而才能更多的挖取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其实《精神胜利法》仅仅是阿Q的一个主要特征之一,了解阿Q仅仅了解“精神胜利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阿Q的这个文学典型形象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系统的整体来分析和研究它,这样我们才能知道阿Q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等等那些甚至应该为更重要的几个方面问题,而仅仅知道“精神胜利法”,那他就是仅仅是一个符号,并不会产生更深度,更具意义的文学价值。

对于分析阿Q这种性格之前,我们要了解这种性格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他有质朴的一面,也有愚昧的一面,同时还有圆滑无赖的一面;他率真任性,但同时也正统卫道;他能去争强好胜,但他也会忍辱屈从;他憎恨权势,但他同时也会趋炎附势;他会霸道蛮横但他也会卑怯懦弱;他敏感,他也麻木;他不满现状,但也会安于现状。我仅仅是列举其中一部分,总之通过这些,我们看到阿Q是其实一个矛盾体,而且是一个明显对立的矛盾体。

我之前对某些学者发表的鸡汤文,那些什么“与黑暗和解”或者是那些“不要让雾霾跑到我们内心”等等进行过一个分析,其实他们与“精神胜利法”是同宗,都是一种让自己退回到内心,把问题消解在内心,使自己沉醉在躲避现实的虚妄中,我们大家以为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其实这个道理仅仅是迎合了我们内心的一个习惯性逻辑行为而已,当他们写出的内容正好迎合了你平时的一种行为方式,那这种行为方式很容易引起你的共鸣,因此你会误以为这是真理,这就是哲学。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阿Q这个文学形象,从而进行对其内在的系统进行理性的分析,你自然就能识破这种虚假的表象,并能知道其来龙去脉,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我刚才列举的那些鸡汤文,他们殊途同归都是一种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消极维护,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退回内心进行消解,同时自己的意志也会被泯灭,这两者是无法共存的,这是一种源自环境因素而产生的心理平衡机制。

因此在阿Q这个人物角色中,他表现出三个系统特征,双重性格、退回内心和丧失自由意志。这三个基本的系统构成了一个整体,分析这个整体,我们才能对其认识的更为清晰,同时这个整体并不是处在一个真空环境中,因此分析这个整体还要放回到对应所处的环境中,比如通过心理学的角度,通过社会学的角度等等,这样对这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一个方方面面的了解,我们才算基本的完成了对阿Q的一个基本的认识。

所谓的两重人格,我们了解封建的社会问题就能理解这种双重人格的起因,在封建社会,任何人都有两个角色,那就是主子和奴才,在鲁迅的《阿Q正传》里,赵太爷是阿Q的主子,那赵太爷又是他上一级的奴才,这样一直向上追朔可以到皇帝那一级,有人说皇帝就不是,其实不然,到了清朝的末代,皇帝上面还有西方列强,他也要扮演奴才,赔款割地这些也是奴才的表现。

因此鲁迅也曾说过,主子也是兼着奴才的身份,可以说阿Q翻身之后就是赵太爷,赵太爷落魄之后就是阿Q,在马恩哲学里也有对于“退回内心”的这种心理进行了一个解释,里面这样讲:当现状不堪忍受,未来也许更可怕,没有任何出路,未为了追寻理想上的安慰,就设法从外界世界遁入内心,这些人必然就是奴隶(马恩全集:19卷。引自鲁迅研究)。同时在马恩哲学里也有关于“没有自由意志”与奴隶之间的联系的解释,这样看来我们就能基本的了解这种双重性格的来源。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道德往往是超感性的,往往会对感性进行压制,用理性压制感性,比如宗祠对爱情的压制(参考《白鹿原》的田小娥角色)这样就出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这种对立本身就会出现一种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比如在人性上,对其本性的压抑就是这一种环境的表现之一,还有对于穷人就说这辈子吃苦,下辈子享福这样的说教来稳定人心等等,因此我们也会理解阿Q身上很多这种对立矛盾存在的原因。

阿Q在客观上如果是失败了,他主观上会认为这是胜利,他物质上一无所有,那他精神上就会认为非常的满足,这就是一种荒诞世界对人性的异化分裂,把精神与物质进行分离,把理性与感性进行分裂,阿Q这种遁入内心的消极行为,其实就是环境对人造成的一种分裂表现出的现象,自己的自然生长与环境产生了对立和矛盾,于是产生分裂,在遁入内心的同时,必然要泯灭自由意志,于是阿Q就不是阿Q,就理所当然的变成了另一个人。

这种病态的人必然来自于病态的环境,因此我们会看到阿Q向寡妇求爱就会被人以为触犯礼教,而赵太爷三妻四妾就会被认为天经地义,这都统统归于一种病体的分裂环境,鲁迅在这部小说中,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人的角色特征,而同时他也通过人处在的这个环境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来反应当时的社会,因此对于文学接受理论来说,这里的文学价值的对象不仅仅是这一个人物的典型性形象,而是整个人与环境的有机整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