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世珍 《阿 Q 正传(节选)》教学实录及反思

 新用户78684458 2023-05-16 发布于湖南
阿 Q 的朋友
——《阿 Q 正传(节选)》教学实录及反思
王世珍  威海市第一中学

图片

【教学实录】
师:有人说:“十四五岁时读《阿 Q 正传》,觉得《阿 Q正传》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书,虽然老师讲过《阿 Q 正传》是伟大名著,但十几页一口气读下来,像是一碗饭里藏着三分之二的生米,实在不明白,又不好意思问,于是在心里反复寻思。
寻思的主题是:阿 Q 到底是白痴还是弱智,精神不正常吧?”你们如今也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不知你们读《阿 Q 正传》的感觉如何?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阿 Q 的理解?
生 1:我觉得他特别愚蠢,总是自欺欺人。
师: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 1:他被赵太爷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明显就是在自我欺骗。
师:好的。还有哪位同学说说?
生 2:阿 Q 很可笑,他打不过人家,就自己打自己,当成自己打了别人。
师:看来这两位同学都对阿 Q 的一些做法不太认可。可是,这两个例子中,阿 Q 的做法,对他自己而言,可是很了不起的发明,是阿 Q 生活中的法宝,并且有个极响亮的名字,叫——
生(齐):精神胜利法。
师:对!可惜这么厉害的法宝,被我们同学鄙视了。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精神胜利法”到底好不好,尤其是对阿 Q 而言,是有益还是有害。请大家细读第二、三章,梳理出阿 Q 运用“精神胜利法”的具体情况。要概括运用的具体情境及做法。
(生阅读,梳理。)
一、交流“精神胜利法”的运用情况
生 3:阿 Q 因为癞头疮而被嘲笑,后来挨了打,就安慰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师板书。)
生 4:他自己承认自己是虫豸,闲人也不放过他,直到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时候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就很满足。
生 5:他的钱不见了,就自己打自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师:钱不见了,是不小心弄丢了吗?
生 5:被抢了。
(师板书“钱被抢,自己打自己,仿佛打别人”。)
生 6:挨赵太爷打,说是“儿子打老子”。
师:好像原文没有用“挨”这个词,原文用的是——
生:蒙。
师:为什么用“蒙”不用“挨”呢?
生 7:“蒙”有蒙受恩惠的意思,好像很荣幸。
师:对,在阿 Q 眼里,挨赵太爷打竟然是件很荣幸的事,为什么呢?
生 8:因为赵太爷很威风。
师:被一个很威风的人打了,阿 Q 觉得很荣幸,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趋炎附势。
师:说得很好。大家把“趋炎附势”写在旁边。继续交流。
生 9:挨假洋鬼子打。
师(笑):阿 Q 好像总是被打。这次被打之后,他又是怎么安慰自己的呢?
生 9:靠“忘却”这件祖传的宝贝。
师:忘却失败,忘却耻辱,好像没发生一样。这段挨打的情节,鲁迅先生写得很精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 10(读):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师:阿 Q 知道“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从这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阿 Q 的什么特点?
生 11:有点懦弱、卑微。
师:说得很好。要挨打,不是反抗或者逃跑,竟然“等候着”,可见这种懦弱已经到了卑微的地步,奴性十足。但这样懦弱的阿 Q,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在他受了假洋鬼子的屈辱之后。哪位同学来说说,“忘却”让他高兴之后,他又做了什么心情更好了?
生 12:调戏小尼姑。
师:文中怎么描述他调戏之后的心情的?
生 12: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师:打不过假洋鬼子,转过身去欺负小尼姑,说明阿 Q 又有怎样的特点?
生 13:欺软怕硬。
师:很准确。鲁迅先生在叙述这些事件时,看似不事雕琢,我们却能从他简单的白描中,看到十分形象的阿 Q。这就是鲁迅先生用笔的精练传神。
二、探讨“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师:刚才我们梳理了阿 Q 运用“精神胜利法”的具体情境和做法,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运用“精神胜利法”对阿 Q 而言,是有益还是有害呢?
生 14:我觉得有一定好处。毕竟,他让阿 Q 获得了心理满足,否则他就会更加不开心,就⋯⋯师:就抑郁了?(生笑)你说的“一定”这个词语,很精准。
生 15:我觉得有害。因为“精神胜利法”只是让阿 Q 获得了一时的心理满足,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他只是在自欺欺人。
师:自欺欺人有什么害处吗?
生 15:有,这使他依然不能摆脱受屈辱的地位,会一直被欺侮。
师:所以,“精神胜利法”的实质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屈服和逃避。
三、阿 Q 的朋友
师:既然“精神胜利法”不能让阿 Q 摆脱被欺侮的命运,那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能给他提出更好的建议改变他的处境吗?请大家思考。不过,我有个前提,不能让阿 Q 脱离他的时代,比如给他报个辅导班、让他考大学之类。(生笑。)
师:大家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小组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做法更好。(小组讨论)哪个小组先来说?
生 16:受了欺负之后再打回去。
师:文本中阿 Q 有没有这样做?
生 17:有。在第二章“优胜记略”里,阿 Q“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 Q 吃亏的时候多”。
师:可见阿 Q 不是不想打,而是大多数时候打不过别人。还有什么好的做法?
生 18:可以依附赵太爷。
师:文本中赵太爷是如何对待阿 Q 的?他会让阿 Q 依附吗?
生 19:赵太爷打他嘴巴,这说明赵太爷很看不起他,不会让他依附。
师:阅读文本很细致,很好。其实,即便赵太爷愿意让他依附,阿 Q 就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了吗?“依附”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或者还会恃强凌弱,这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阿 Q 还有别的出路吗?
生 20:做他的朋友,在他受到屈辱的时候,安慰他,鼓励他,让他不自轻自贱,一点点努力,坚持下去。
师:安慰他,鼓励他,你会坚持几次呢?
生 20(沉默了一会儿):十次吧。
师:大家觉得这条路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我也觉得可以。小霖同学的建议让我很感动。一个总是失败、穷困潦倒、只能自欺欺人的阿 Q,小霖同学却愿意做他的朋友,安慰他,鼓励他,给他勇气和力量。别说她愿意坚持十次,即使只有这么一次安慰,对阿 Q 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温暖啊!可是,课文里的阿 Q,他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
生(齐):没有。
师:我们看看小说最后一段,当听说阿 Q 被枪毙之后,他身边的人是什么反应。
投影展示: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 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阿 Q 身边不但没有小霖这样的朋友;相反,他们对阿 Q的死毫不关心,只关注枪毙是否好看,游街是否有戏唱。看到这里,大家觉得,阿 Q 的死是谁造成的呢?
生 21:是当时冷漠、麻木的社会造成的。
师:对的。看看阿 Q 的周围,赵太爷他们不准阿 Q 姓赵,不准阿 Q 恋爱,不准阿 Q 革命,王胡、假洋鬼子等人嘲笑他、欺负他,整个未庄没有一个给予阿 Q 温暖的人,软弱又无奈的阿 Q 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让自己获得暂时的安慰。如果我们刚开始从“精神胜利法”中看到的是阿 Q 的愚昧可笑,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看到了他背后无奈的眼泪。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之一——通过阿 Q 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国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人性的弱点。当然,这种人性的弱点,不仅仅在阿 Q 的时代才有。
投影展示:二十岁时读《阿 Q 正传》,觉得《阿 Q 正传》是世界上最滑稽的书,读到一半就笑得直不起腰,笑这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玩的人和事,怎么自己身边就没有如此活宝?
把他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或小品,能成就多少个卓别林?想想竟没人发现这一点,真是遗憾。
三十岁时读《阿 Q 正传》,《阿 Q 正传》成了世界上最深刻的书。阿 Q 是多么的熟悉,在哪里我见过他。阿 Q 是如此的亲切,他是我的邻居,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同事,是身边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他的影子随处可见,无法磨灭。
现在的我不敢再读《阿 Q 正传》,因为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书。阿 Q 成了我,我就是阿 Q,而在千千万万人中,我发现了所有我熟悉的人物: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还有小 D⋯⋯这些活宝们都来到了我的身边,可我再也笑不出来。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然不同,但依然会遇到困难、挫折,会有孤单、无助的时候,希望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不要依靠阿 Q 的“精神胜利法”,而是要真正让自己强大起来。更希望我们每位同学,能像小霖一样,给身边陷入困境的人多一些安慰和鼓励,让我们的世界多一些温暖。
【教后反思】
教学《阿 Q 正传》的时候,我正对“情境设计”这个问题充满困惑。原本的教学设计里我也没有想出合适的情境,但当听到学生在交流初读感受时说阿 Q 太愚蠢、太可笑时,我突然想到:如果不愚蠢、不可笑,那应该怎么办呢?于是,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精神胜利法”不能让阿 Q 摆脱被欺侮的命运,那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能给他提出更好的建议改变他的处境吗?
让我意外的是,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们讨论的热情,他们觉得太有话说了。这个阿 Q 太软弱,他们都很看不惯,大部分小组的建议都是“打回去”。当然,也有“依附赵太爷”之类让我瞠目结舌的答案。当我发现小组讨论中的这些答案时,之前对这个问题的犹豫瞬间就没有了。我想,也许这就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吧!让他们试着去看清楚现实,而不是毛毛躁躁地随口就说。
在第一个班讲课时,这个环节他们想的出路最后都被我问倒了。这也很符合我的预设,我对这个问题的预设就是没有别的出路,“精神胜利法”本就是阿 Q 在当时社会被逼无奈下的病态产物。在第二个班,小霖同学的回答当时就把我震住了!我完全没有想到还会有人真的愿意去做他的朋友,安慰他、鼓励他。我听到这个回答,瞬间就被感动了,“做他的朋友”这个回答多么正义,多么温暖!我至今仍然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成功的情境,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我想,也许下一次有机会,我还会这么设计,因为对孩子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引,也许比文本本身更重要吧!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2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