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元节诗话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这个节日,在古代诗歌中多有体现与描写。从隋朝到元朝的诗词曲中我们都能看到当时元宵灯会的盛况。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隋·杨广《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元·佚名《折桂令·元宵》)

下面这些作品也描写了上元夜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解语花·风销绛蜡

宋·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画,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遂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踏莎行·元夕

宋·毛滂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整个城市里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就仿佛今日的北京城一样,十几处灯会的门票早早就被抢购一空。小编想去看灯,奈何没票可抢,只能宅在家里吃元宵了。李商隐的一首诗也记录了他身在外乡不能一睹帝都灯会的遗憾。

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当然,对于很多南宋诗人们来说,上元节本该合家团圆热闹赏灯的气氛却不怎么适合他们。在他们眼里,这一派繁华景象中,蕴含的依旧是对国家兴亡的伤感之情。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情思。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宋·汪元量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1235年,蒙古南侵。1275年,元军三路逼近临安。次年二月,宋朝投降。帝后被北迁元都。汪元量时值为宫廷乐师,也同时随行。这首词作于元兵临于城下之时,在其词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种大厦将倾前夕的危机感。

由此可见,和平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多么值得珍惜。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小编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幸福,珍惜当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