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框架体系 中医的框架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观念,是以气为基,以阴阳为道,以四象-五行-八卦为基本模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系统。 以气为基:基于万事万物都由“气”组成的基本观点,则阴阳的本质是阴阳气,四象的本质是四象气,五行的本质是五行气,八卦的本质是八卦气。 事物变化的本质不过是不同的气与气之间,以不同的形式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简称为“气化”。 关于“气”之论,详见(潘毅老师说||中医治根VS西医之基(上、下)) 以阴阳为道:详见(潘毅老师说 || 道,真的不可道吗?) 以四象-五行-八卦为基本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数字是“五”,所以我们较熟悉五行体系,教材着重讨论的也是他,但“五”所包含的内容实际并不限于五行。 在论道说理上与五行直接对应又能互补的是四象,为了与“五”相配,在原来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的基础上,又加了个至阴,实际就成了五象。 八卦也可与五行对应相配,但八卦需要铺垫的基础知识太多,这里暂且不论。 本篇着重讨论上篇文章(潘毅老师说 || 道,真的不可道吗?)中已铺垫好的四象,看它在这个框架结构中如何与五行互补互参,以补教材的缺失。 2、四象的意象-爻象图 我们复习一下四象,四象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太阳:即阳最盛,直观的图式表达是置于太极图顶端阳最盛处,以一个全阳(白)的圆表达(见图1),如果以爻表达,两个爻都是阳爻(见图2) 太阴:即阴最盛,直观的图式表达是置于太极图底端阴最盛处,以一个全阴(黑)的圆表达(见图1),如果以爻表达,两个爻都是阴爻(见图2) 少阳:是阳已生发,但还未盛,如太阳从东方升起,看到了半轮红日出于地平线时,如用圆来表示,就是下阴一半,上阳一半(见图1),且它处于上升过程,在向太阳(多)的方向发展。如果以爻表达,为上阳爻、下阴爻(见图2)。 少阴:是阴已生发,但还未盛,如太阳从西方下山,也是处半阳半阴状态,若用圆来表示,就是上阴一半,下阳一半(见图1),但它是往下走,往太阴(多)方向走。如果以爻表达,为上阴爻、下阳爻(见图2)。 3、五象配五脏 既然中医的框架结构是以五脏为中心,这里就着重讨论五象与五脏的关系。 五象如何配五脏?《灵枢·阴阳系日月》说得分明:“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注:其中“肺为阴中之少阴”一句,注家们一致认为有误,应是“肺为阳中之少阴”。 这里“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少阴,肝阴中之少阳......”五句的五字表达中,其中第一个字(阴或阳),表示五脏按位置高低分阴阳,即:心、肺在上属阳,均以“阳中”表述;肝、脾、肾在下属阴,均以“阴中”表达。 而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指的是对应之脏的阴阳量多少及由此带来的功能特性。 下来,我们先初步领略一下五象与五脏相配的感觉,看对脏之“象”的理解,是否能与五行构成互补? 心为阳中之太阳,太阳者,日正中天之谓,火热特重,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两者均强调心以阳气为用。《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 心主血脉:太阳的动力最足,心具太阳之气则可推动心脏搏动,温通血脉; 心主神明,太阳光明,心阳可使神明志醒,如离日高悬,光照万物。 太阴意味着阴多而阳少,虽然任何教科书都强调肾阴肾阳的重要性,但从中医的发展脉络来看,肾阴肾阳两者,其实更看重肾阳,皆因物以稀为贵,太阴之脏,缺的是阳。命门学说兴起,已现苗头,火神派之兴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关于火神之得失,这里暂不讨论)。 同时,心与肾,一为“阳中之太阳”、一为“阴中之太阴”,说明心肾两者的阴阳的偏性较大。所以强调心肾相交,阴阳互济互补,方能两全其美。 少阳者,春天、早晨之象。如旭日初升之阳,充满生、升之意,其象阴爻下而阳爻上,意味着其阳是往多的方向发展。这不与肝主疏泄,肝主生、升,为刚脏等功能或特性的意象同吗? 少阴者,秋天、黄昏之象。其象阳爻居下而阴爻居上,秋气转凉,日落西山,无不反映阳渐消而阴渐长,其气敛降的态势,正与肺五行属金,其气肃降之象同。 同时,少阳、少阴,一左一右,一升一降,若能互协,岂不又成佳偶?就有了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以使人体气机太极旋转的配合。 脾为“阴中之至阴”很多人可能会解读错误,以为“至阴”为阴最盛的意思,其实,阴最盛者为“太阴”,前已有论,太就是多,就是大。此处“至阴”之“至”为“到”的意思,是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阴阳交接处而已。脾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这里须注意,五脏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命名与经络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命名不尽相同。(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聊) 以上是对五象配五脏的略写,为了更好地体会五象对藏象构象的作用,下来,我们以肝为例,对少阳之脏作进一步展开解读。 4、少阳之脏 - 肝 下来我们就从少阳意象对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外应作逐项解读。 肝为少阳之脏,少阳者,太阳于东方初出地平线所呈现的半轮红日之象,参见图1左边的上白下黑之圆,故其象半阳(阳爻)显于上,半阴(阴爻)隐于下。虽半阳半阴,但初升少阳,将向日中太阳之位升发,故其属阳的基调已定。 少阳又类春,其性暖、其象升,所疏之气也属阳,暖而升正是气的本来属性,故肝主疏泄正是顺少阳暖升之性而为。《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曰敷和”,肝敷布的正是少阳阳和之气,并以和煦来协调诸脏。 《笔花医镜》说:“肝与胆相附,东方木也,其性刚,赖血以养”。此理少阳之象类之,其象下阴爻为基,为藏血;上阳爻为用,为疏泄。肝气得阴血之柔养,则阳涵于阴,刚制于柔,升而不腾,动而不亢,冲和条达,曲直为用。这正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肝恶燥喜润。燥则肝体板硬,而肝火肝气即妄动;润则肝体柔和,而肝火肝气长宁静。” “体”是指实体或实质;“用”则是指作用和机能。肝的本体内藏阴血,故肝体为阴;但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主升主动,则其用为阳。肝“体阴而用阳”揭示的是肝脏本体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以藏血为本,以疏泄为用。 肝为少阳之脏,少阳之象正是体阴而用阳,其象下阴爻、上阳爻,以《易》之爻位从下向上的推演方式,下为基础、为体;上为发展方向,为用。则上阳爻出于下阴爻,为从阴出阳,从体生用。 即肝主疏泄的功能以肝所藏之血为物质基础。肝藏血,血养肝,肝气得阴血之柔养,则升而不腾,动而不亢,冲和条达,得施阳用;而肝气敷和,能曲能直,曲则血归于肝,肝体得养,直则血疏于外,充筋、养目、滋养脏腑以尽阴柔之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正是肝体阴与用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最佳写照。 为何肝之性易显于刚?我们看看少阳的发展趋向:少阳象旭日东升,太阳则是日在中天,从少阳到太阳,有着较大的升发空间。当旭日一离地平线,瞬间的视象是一弹而上,人们往往用“喷薄而出”来形容,一个“喷”字,真得其要,少阳升动之性因此传神。 肝之“喷”性,也决定了“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肝气易于升动太过的病理趋向。 少阳为旭日东升,升之象在肝的功能体现就是其气疏泄以升为主要方向。 肝气升,木气冲和条达,则心情随之而畅,血津随之而布,诸气随之而升。《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不可忽略的是,肝不但主"升",而且主"生",为生升互用。 少阳即朝阳,朝阳生升不但象征上升,也象征新的开始,其气以蓬勃见谓;少阳也应春气,春天树木条达舒畅,不但上扬、外展,而且充满生机,其气以出新为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张氏医通·卷十二》云:“肝藏升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著。”五脏之气,皆赖此气生升,心脉得此气而畅,心神得此气而振,脾运得此气而升,肾元得此气而熏,肺肃得此气而转。 以下论述可参考图3-四象时空图。 肝与春气、晨气、东方、少阳之气、升气、生气、风气、青色、酸味等相通应。 日出东方,朝阳为一日之少阳,春天则为一年之少阳。少阳生、升,春天万物生长、生发,所以五化中的“生”也属少阳; 春天多风、东方沿海地区也多风,和风煦物,生机勃勃,故风属木,木归少阳;草木本植物颜色多青,青色生意盎然,故青色属木,亦归少阳;植物的叶、根味多酸涩,故酸味属木。 据此,五脏之肝、五季之春、一天之晨、四象之少阳、五化之生、五气之风、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方之东,均可以四象为凭,在太极图均居于左(东),属同格局、同象内容。 象类则比,因此可以互相通应,本质不过是“同气相求”。 5、天人相应荒谬吗 常见网上一些自命科学的人说:相不相信“天人相应”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科学理性的试金石。 言下之意是:相信者,是非理性的;不相信者是理性并具科学头脑的。 其实是他们以为: “天人相应”讲的是天地变化与人体的某些结构产生关联性相应,因为自命科学的人,他们的眼中舍结构就别无他物。所以,他们不相信相应。 其实,“天人相应”的逻辑是:以类的方式,把本就经检验或印证过相应的天、地、人,及相关脏腑、经络等功能归类,然后类同则应。 譬如春季为一年之始,少阳之气始生,气候温暖多风,自然界生机勃发,万物以荣。天人相应,则与人体同类同象的肝疏泄,性生升,喜条达而恶抑郁,阴中之少阳属性相通应。《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因此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均须顺应春气与肝气相和应的生发、畅达之性。夜卧早起,保持心情舒畅,力戒郁怒,广步闲庭,松缓衣带,舒展形体,以助阳气的生发与布达。 以上春天与肝的关系推论,置于一天之晨也同样成立,这就是医之有道的好处了,道同则理同,“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万物之和应之象,当然就更可类推了。 “天人相应”应的是什么? 应的是象! 别忘了,“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这几句出在什么篇? 出自《灵枢·阴阳系日月》!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医的脏象构架源于天地的本源-阴阳,而不是像西医般纯粹出自人体结构。 即中医是将人体的功能置于天地大体系框架中,成为这个框架的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而不是像西医般纯粹的研究人体本身。 中医更关注的是“象类”,或者说,将能相应的天地与人体内在功能归为一类, 因此,天地气变,同类的人体功能也会同频相应。 当然,异类的功能也因生克关系而有相应的变化。 比如,体质热底的人在夏天较常人难过,但在冬天却比常人舒服,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这就是天人相应。 所以,黄帝内经就有《阴阳应象大论》 所以,不是“天人相应”荒谬,而是自以为科学理性的人,在不理解“天人相应”实质内涵的前提下,也不打算去理解,仅从自己的学识结构出发自以为是的去判断这个命题的对错。 这种态度,既不理性,也不科学,还妄谈什么科学! END 朋友们在公众号后台询问我的坐诊地点,回答于下: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可网上预约(说明:是在医院预约,不是私下找我预约) 2.正安中医广州花城店,预约电话40089850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