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照见自己 映象世态 读《论语十问》有感

 wwm5837 2019-02-19

一、作者印象:温文尔雅

李统兴,湖南平江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长期从事期刊编辑、教师培训与国学传播。创办全国首个大型援教公益项目——“春晖学院”。这是官方对作者李统兴的介绍。我认识的李统兴是在2016年的知常国学研修班,当时先生是教授,我是研修班的学员。先生显得温文尔雅,讲授时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大家称先生为“李博”。这次短期培训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了作为学生怎么行拜师礼,作为教师该怎么回礼;会用知常调吟唱不同题材、字数的古诗、《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并把这些教给我的学生。

二、作品印象:能近取譬
李博说:
《论语》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可以分出多个主题;以主题来学习,把本来散乱的段句重新组合,不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吗?这就是《<论语>十问》在结构上的创新。针对弟子和时人问孔子比较多的问题,以及当时比较热门的话题,我选择了“问道”“问学”“问师”“问政”“问仁”“问礼”“问孝”“问友”“问利”“问君子”等十个主题,作为“十问”。
传承国学经典有一种两难的境地,学的觉得枯燥,讲的也觉得难讲。原因在于不能“能近取譬”“切问近思”。
读《论语十问》,读到的不是几千年前的那个孔圣人的深奥难懂的话语,以及难于理解他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多种回答。我读到的是文字,眼前似乎有画面,耳畔似乎有声音,就是孔子和弟子的日常。因为李博能“能近取譬”“切问近思”。能近取譬,就是要能够拿自身打比方,能推己及人。切问近思,就是恳切地提问,多思虑当前的事情。它与能近取譬有些相同。李博在书中能举自己的实例、身边的事例,能使用当今流行的口语、俗语、网络当红词汇,使《论语十问》“幽默不偏正见,搞笑不乱体统”。因此,我们轻松有味地赏读《论语十问》后,我们觉得《论语》离我们并不遥远,它说的就是当下,于是,也会饶有兴趣地解读《论语》的其他篇章。

三、以此为镜,观照自己
李博还说:
……孔子也是一个凡人,甚至是“丧家狗”。他说的话,多从自身出发,是很接地气的。我们读《论语》,也要多从自身来比照,来思考,来理解。有人总是争论《论语》可不可以治国,我倒觉得《论语》更适合观照自己,让你把自己看得更清。
作为一个教师,我读《论语十问》,也来照照自己。我反复研读“问学”“问师”。
《论语》是一部教育学的经典之作,孔子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如何当老师。子夏这么评价他的老师孔子:“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我觉得这是一个老师的标准形象:看上去庄重严肃,靠近他温和可亲,说起话来严厉不苟(说话周正,言出必行)。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具有教师的必须具备的形象。
具有了教师的必须具备的形象,该怎样做,才是“即之也温”呢?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我会以最大的爱心对待学生,发自内心关注他们的成长,不求回报;我会下课和学生一起游戏,一起聊天,融洽;我会平等对待我的学生,会保护温暖他们的幼小的心灵。尊重我的学生,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讲究趣味性,注重激发兴趣、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带来启迪和思考。
我们今天的教育表面看指定的教学大纲,但实际框得太死。有些学校或教师个人为了追求学生答题“万无一失”,要求学生必须按模板,语文题的衔接语都是规定好的;平时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有严格限制,不能由一点偏差,目的是规避种种安全上的风险;每周班队活动课都由政教部门限定了主题和形式……这样的教育就像工厂的流水线,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了主动性,没有了创造性。他们不会是人才,充其量叫做“产品”。
那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学什么、怎么学的内容。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告诉我们,学习很重要,如果不学习,不同类型的人,或者说原本具有优点的人也会犯种种错误,害人害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学而》
人要学,学什么?学修养、学礼法、学品行、学忠信

……学习要有方法:要学而思、思而学,温故知新,多问善问,知行合一……学习是不是有效果,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你是不是变得有修养了。孔子认为实践比书本更重要!可如今,我们老师和家长却很少有人这么人为。大家眼里只有书本,只有分数,只有升学!至于礼仪、孝道、勤劳……统统等以后,以后会懂的,以后会做的,以后……“教育”的这条流水线,在家长的溺爱和升学的指挥棒下,生产了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儿”、一批又一批“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暴力越来越严重、少年吸毒犯罪也屡见不鲜。这是因为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先学做人,再学文化。是因为他们不懂孝道。“学而篇第一”的第二章,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懂孝道的人就不会不服从上级,不会造反,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是啊,一个懂孝道的人,也会是一个好学的人呢!
教师教什么?我们心里要知道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学些什么,你就教给他什么。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孔子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难怪李博说“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读过《论语》,那是很荒唐的;如果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那是很遗憾的”。
读《论语》,是在读自己,是在读人生,是在读人心。其实,《论语》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照”的——照见自己,照见他人,照见人心,照见人性,照见世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