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怎么过?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讲真,虽然身在21世纪,但论会玩儿,古人们甩咱好几条街。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可以说是古代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仪式。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古代,在整个黄历新年是“除夕”至“正月十五”,这16天里一家人都会聚首一堂,离乡别井的家人都要回乡、回家度岁和团聚。 传说元宵节起源于上古民间的火把节,那时候的人们过元宵想要赏灯,只能用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的在田头跳舞。
到了汉代皇帝也开始过元宵,在这一天夜晚皇帝会命令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到唐朝时国力富,元宵赏灯因此十分兴盛,无论京城或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十分繁华热闹。 唐朝苏味道的诗作《正月十五夜》这样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星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据说唐睿宗时元宵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唐朝的“元宵”夜除了万千彩灯互相辉映之外,百姓还流行吃“面蚕”就是用绿豆粉做成像蚕茧一样圆圆的白色粉团,然后下汤煮熟,即后来所称的“元宵”。 到了宋代,元宵变成了最热闹的全民狂欢,也是未婚男女相识、相交的日子,年轻男女如果碰到自己心仪的人,便藉着元宵节晚饭后相约出来见面谈心事。 欧阳修在词《生查子元夕》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代时大部分中原的节日都被取消,元宵也不例外,直至明代再将元宵节的习俗继往开来。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了元宵做法,就是用糯米粉做皮,里面放入甜甜的馅料,包成好像一粒核桃的大小,然后加水滚熟即成。 明末,百姓又兴起了元宵“走桥”,即走过一道道的桥梁,或是在桥梁上来回走动,“走桥”又称为“走太平桥”,寓意走过“太平桥”就会驱走百病。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那个时候还有百病上城头的习俗。《锦城竹枝词》有云:“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写的便是当时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的乐事。 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是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甚至加入了戏曲,灯会更加精致奇幻,那个时候的元宵灯会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称为“上灯”,就是挂灯笼、灯饰。 正月十四为“试灯”,就是燃点灯笼、灯饰,看看效果如何。到了正月十五就是“正灯”,全民赏灯、猜灯谜的大日子。正月十八“落灯”,将灯笼、灯饰拆除下来,表示元宵正式结束。 南京的“秦淮灯会”就是从那时盛起的,除了承传前人的习俗之外,还有比赛“天灯”和“水上放灯”等活动,可算盛极一时。 “天灯”就是利用油灯上火的热力,把纸紥的灯笼飘上天空去,“水上放灯”就是把点亮了油灯的纸船,船紥得像灯的款式一样,放到河流中,让点亮了油灯的纸船随水流飘浮。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过元宵节还有法定节假日。 ① 节日确立之初的汉代,小休一天 ②唐朝,休三天。长安城里灯火璀璨,摩肩接踵 ③宋朝,休五天。夜市遇上五天假期的元宵节,花灯遍布,昼夜不息 ④明朝,足足十天。夜市三更刚关门,五更又开张,场面繁华! 文:无锡漫生活 编辑:小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