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江山携手 2019-02-19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古往今来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从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怎样养成好习惯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这方面的正反事例比比皆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对148名杰出青年和115名被判处死刑的问题青年作过对比分析,发现决定他们命运迥异的不是其他,而是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不同。而据孙云晓的看法,人格、品德也是一种习惯。也就是说,人们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大师的成功经验可能更具有代表性。在获奖典礼上,有记者问他在哪所学校学到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答案出乎记者的意料,大师认为是幼儿园。他满怀憧憬地谈起了幼儿园,说他在幼儿园“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小伙伴一半;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等。
  众所周知,今天中国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无孔不入,说假话办虚事多吃多占贪污受贿现象逐渐蔓延日益严重。为什么我们这个德育在教育中始终占重要地位的国度,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如今却连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丧失?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多年来养成教育的缺乏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养”。古希腊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性或制约中寻求”。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是其品德、人格的体现;国民的行为习惯,就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准的体现(故有“德行”之说)。很难想象一个偷窃成性的孩子将来会是个廉洁奉公的人;也很难想象假话充斥、假货泛滥的地方能有诚信不欺的社会风尚。所以,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应该首先从学生抓起。

   二、养成什么样的良好习惯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要求养成学生不同的良好习惯。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同国际接轨的今天,该养成学生什么样的好习惯呢?,
  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应重点养成两个好习惯:一是诚信不欺的习惯,一是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两个习惯都是当今中国匮乏而市场经济必需的习惯。它关系一个民族的形象,甚至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命运。
  当今中国假话充斥、假货泛滥,这大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不仅对国民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并极大损害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它提高了交易的成本,妨害了经济高效的发展。如果一个民族任假大空肆意发展,这个民族的命运可想而知。
  遵守规则意识的养成在当今中国亦是相当重要。大凡西方人初到中国,总对红绿灯下站着一两个警察感到诧异:红绿灯就意味着交通规则,有规则高悬在上,要警察干吗?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人守规则意识差,自古皆然。现在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时我们就是不可推咎的当事人。历史上的可以参见《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去过西方国家的人们都会对其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打折扣的守规则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曾对记者讲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次在瑞士,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的卫生间里“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他出来后,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的小孩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他想起了隔壁厕所的响声,进去打开厕所门,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搞都冲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违背了规则。而在国内,几乎没有一个厕所不是醒目地高贴告示:请便后冲厕;同样,几乎没有一个厕所完全实现了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龙永图在谈到中国人如何迎接入世时曾经指出:中国人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培养两种意识,一是诚信的意识,一是遵守规则的意识。
  这两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三、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想拥有好习惯。但是,拥有好习惯的人不是很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好习惯是刻意培养出来的,如果不刻意培养好习惯,就会不经意地形成坏习惯。
  要培养好习惯,首先必须确定目标,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时候该培养什么样的好习惯,一定要心中有数。其次,要制定完善的可行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实施。再次,必须有毅力。习惯地养成绝非朝发夕至的事情,必须日积月累的去练,练到一定的程度,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与如何培养良好习惯相辅相成的是如何戒掉坏习惯。正如保尔所言:“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所以,对坏习惯,一定要痛下决心,加以破除。不破不立,否则,好习惯是无法养成的。
要破除坏习惯,除要端正态度、不错把坏习惯当个性和要有决心、毅力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方法。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破除坏习惯的方法。
  内隐致敏法:不良的行为欲望出现时,立即闭上眼睛,进行厌恶性或惩罚性的想象,使想象产生的厌恶性或惩罚性刺激同不良的行为结合起来,导致对这种行为的不愉快的、痛苦的体验,从而最终消除不良的行为。例如具有酒瘾的人在出现饮酒欲望时,立即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或他人过量饮酒后出现的失态行为,强烈呕吐的痛苦情景而抑制饮酒的欲望和戒除酒瘾。?
  橡圈弹痛法。当出现不良的行为时,立即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和消除不良的行为。
  厌弃法:俗话说“物极必反”,厌弃法就是将欲破除的习惯有意识地去复去做,直到疲惫厌倦为止。国外有位心理学家,曾有将the写成hte的习惯,他屡思改正,却毫无办法。最后他异想天开,故意将拼错的the写了几百遍,同时想着这是错的,以后不可再如此拼写。从此以后,这个错字果然在他笔下未出现了。
  替代法:为了戒除某种不良习惯,可以从积极的培养与这种不良习惯相敌对的优良习惯着手。因为这种敌对性的优良习惯一经形成和巩固之后,自然就对原来的习惯发生种种抑制和替代功效。
  改善环境法:人们习惯养成,往往与其过去长期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若想改掉自己的某种不良习惯,就应设法将环境中的某些不利影响消除掉。比如如果在学习时注意力无法集中,那么就应该尽力去除掉书桌上、周围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如电视、游戏机、小说和招贴画,以免这些东西分散学习注意力。
  请人监督法:要戒除某种不良习惯时,不妨把决心告诉亲朋好友,请他们给予监督。例如,如果要改变自己早晨懒床不起的习惯,可让家人督促提醒你早睡早起;也可从亲朋好友中找一个同伴,每天和他相约共同去锻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