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三 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是传统春节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是很热闹的。 这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传统观念中,月亮是女性的代表,常听说有“月亮女神”,理所当然,元宵的风俗活动往往与女性有关。清代道光年间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节令风俗的《清嘉录》中记录了这样一段: 元夕,妇女相率宵行, 以却疾病, 必历三桥而止, 谓之走三桥。 走三桥(民俗画) “走三桥”之俗,明代已有,据文献记载,元夕妇女群游,祈福保佑。一般三五成群,最前面有一人手里持香,见有桥处,互相牵手而过。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河道密布,水渠纵横,城内就有十几座小桥,平均不到200米的河段上就有一座桥,有的间距近百米内就有一桥。所以,当时上海人要跨三座桥何其容易。 清同治《上海县城图》(《同治上海县志》) 每到“走三桥”之时,全城之盛况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清代上海人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岁时》用“是夜倾城出游”来形容。 崇明的一位老人是这样记述的: 真正到了正月十五, 晚上还有过三桥的习惯。 记得那时,城内桥很多, 过三座桥是很容易的。 走南街中转河桥, 南转河桥, 不用出城, 朝东从富民街过桥, 再由东街回家。 不过,城里人“走三桥”大多会选择走小东门外的学士桥(又称“陆家石桥”,旧有“沪城八景”中“石梁夜月”即指此桥)和城内的长生桥、如意桥,因为这三座桥名称寄寓——升官、长寿、吉祥,犹如“福禄寿”三星一般护佑人生。 清末小东门外陆家石桥景象 其实,“走三桥”和上海江南水乡的格局不无关联,丰富的水系与多样的桥梁建筑,让“走三桥”在民间得以发展传播,成为一大元宵景观。 吃汤圆 元宵节的食品,最普遍的当然是汤圆。一般都似鸽蛋大小,乾隆《上海县志》称“珍珠圆”,光绪《金山县志》称“灯圆”,大约是灯节的缘故。唯浦东、川沙一带的荠菜粉团,个甚大,称“稻颗圆”,一碗六个,现在的小姐是吃不了的。 浦东、川沙一带的荠菜粉团 除了汤圆,还有馄饨。其馅各地所用荤素不拘,唯马陆一地一定要用野菜。 马陆一地野菜馄饨 嘉定等处,于当日吃叫作“贺年羹”和“蒸缸甏”的食品。贺年羹,又称“和腻羹”,是以菜肴、花生、地栗、菱、枣,加上面条、糯米小圆子煮成的羹,味咸。因年节中饱食油腻,再食此羹,鲜美爽口,有助消化。 嘉定“贺年羹” 蒸缸甏,是一种用手捏成缸甏形的糯米粉糕,其意自然是祈丰收,原为接灶供品,但做工精细,是各家女主人炫耀手艺的好机会。 而青浦人家爱吃用荠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涂羹,寓意太平无事、糊里糊涂过一年。 青浦“糊涂羹” 南汇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圆子,中午包馄饨,夜里,孩子们玩“炭茅荡”,举着火把绕着自家的田头边跑边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种的庄稼比别人好的话。 奉贤元宵夜做的汤圆大不同,花包形称“花包圆”,稻堆形称“稻堆圆”,寓意粮棉大丰收。 崇明地方糯米茧团形状巧,两头大来中间小,元宵中午,包的馄饨叫 “兜财”。 崇明茧团银子斋田头 下午,用筷子插上茧团,放置田头,祈求丰收,叫作“斋田头”。 元宵夜赏灯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从正月初一至十五,申城居民常合伙“玩灯”,辞旧迎新,预祝丰年,是传统过年的压轴大戏,由来已久。 建国前,上海地区一般为五夜,即十三日上灯,十七日下灯。但各处也略有差异,如川沙是十四至十八日,崇明为十五至二十日,奉贤最长,自正月十五直至二月十五日,整整一个月。 赏灯是件盛事。十三上灯(也叫试灯),十八歇灯,足足要闹六天。 “上灯圆子落灯糕”,过元宵中午吃馄饨或面条,晚上吃汤团或小圆子(俗称珍珠圆)。 小圆子 到了元宵夜,各种花灯精彩纷呈,争艳斗奇。各家门上和屋里都挂起各色花灯,如元宝灯、鲫鱼灯、象灯、花篮灯、荷花灯、荠菜灯、蛤蠛灯、鳌山灯、画舫灯、走马灯、双龙抢珠灯等,璀燦夺目。 孩子们多在屋内外牵着兔灯玩。在城内闹市和桥梁都搭灯棚,层层挂灯。寺院则用竹竿扎“塔灯”。黄浦江畔和船上的桅杆也都挂上了灯,远望如繁星。 孩子们玩兔子灯 上海市区居民喜欢去豫园商城挤挤人气、沾沾喜气,祈福一年安康好运气。古色古香的飞檐翘角,五颜六色的民俗灯海,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给你最有味道的元宵灯会。 豫园元宵灯会 豫园元宵灯会 郊外,田塍间挂起“望田灯”。清季还盛行“穿马灯”,灯为农妇自制,成队的壮年农民持灯串往各个村落,预祝丰年。 “掉龙灯”也是农村元宵的热闹场面,各路数十条巨大的龙灯会聚腾舞,表演抢龙珠,鼓乐相随,欢声四起,在沪郊及嘉定南翔一带尤为盛行。 “掉龙灯” 张春华《上海岁时衢歌》对此有生动的描绘: 艳说年丰五谷登, 龙蟠九节彩云蒸; 瞥如声涌惊涛沸, 火树千条滚龙灯。 灯的名称极多,依寓意或形式而定,主要有“望田灯”“塔灯”“滚灯”“伞灯”“龙灯”等。 俗话说“闹元宵”,就热闹在“调龙灯”上。比如真如,自十三至十七日,每天有30多条龙会集在镇西北秦公庙,先行传统祭祀,再行出龙。1946年元宵为庆祝抗战胜利,山河重光,是真如镇历史上最热闹的一次龙灯会。 宝山“放天灯”,则为圆桶形,底部燃一油灯,利用热空气将灯送上天空,随风远飘。 放天灯 更为壮观的是,黄浦江上千百条沙船上的桅灯,元宵之夜“恍如晴霄星斗,回映水心,上下一色,诚巨观也”。 有一位崇明的老人这样回忆说: ![]() 童年时经常与邻里几个小朋友一起,拎着兔子灯或青蛙灯满街玩。 街上挂的是走马灯,门口是小红灯。桂花树上高挑着三盏灯或六至九盏灯,印象中到处都是灯。 有时候在舅舅家过两个新年,他们有放灯笼的习惯,也叫放洋灯。 一般是在正月十五夜里。当时我太小了,已经不记得灯笼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只记得当时看到三四人将灯笼抬到空地上,内中点了蜡烛,等充足了气体,方方的灯笼冉冉升起,扶摇直上,直到上空像小月亮远远飘去。 但这种玩意儿毕竟危害性很强,如果落在草屋上,常常把人家的草屋烧掉。 还有舞灯笼,打十番锣鼓,我跟在后面看热闹,总有一位堂房舅舅跟着,怕我被挤走,回不来。 二月十五日,举凡上元夜节目,在南翔一一再现,春灯、望田灯、彩灯,重扎重挂,且各家制灯,更求标奇出新。 云翔寺元宵灯会 云翔寺自然要重扎塔灯,儿童也提灯夜游,各村龙灯队再会鹤槎山,并巡游出灯,穿乡入市,至云翔寺前塔灯下返回。故云“二度上元灯会”。 此事有光绪间南翔人陈崧《槎溪棹歌》为证: 仲春重庆作元宵,满眼花光月助娇。 蜒蜿龙灯工剪彩,六街如昼沸笙箫。 随着时间的流逝, 很多元宵节习俗已日渐式微, “照田蚕”等更是已销声匿迹。 我们唯藉此文, 回忆一下老上海的过元宵, 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 也走近上海原本的样子。 请分享给亲朋好友也看看吧! 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传承!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哦! |
|
来自: 昵称2139946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