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想说再见——我们的幼儿园

 昵称33695323 2019-02-19

今天应该是最后一次参加妹妹学校的圣诞节活动了,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会在哪个学校呢?


坐在底下,欣赏着他们载歌载舞,不由地就想流泪。三年前的这个时候,妹妹穿得红彤彤的,在台上摇铃铛,摇得那么起劲又认真,底下的父母观众们也数年如一日地认真,举着手机追“星”。与三年前相比,他们脱去了懵懂奶气,一个个台风稳健,肢体舒展,从容自信,自由又那么有序。日子过得是那样地快,眨眼之间,肉乎乎的奶娃娃们就都这么长大了。


对妹妹的学校,我一直非常感恩。感谢能恰恰巧,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让妹妹能这样无忧地长大。


当初在妹妹要上托班的年龄,哥哥的幼儿园已经不收托班了,而且变成热门幼儿园,很难挤进去。正愁着上不上托班、去哪儿上托班的时候,似乎突然之间,这个小小的都不能称之为学校的地方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就好像专专为妹妹预备的一样,她那样近,走路十分钟不到,且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却没有存在感,不是别人告诉我们,我们是一丁点儿都不知道。她的旁边,原先是一个桌球馆,曾经我们经常举家去打桌球,后来变成了一个补习学校,而她就开在这个补习学校旁边,挂的牌子也与学校完全无关,我们有时进进出出,完全不知道这个地方后来会和妹妹产生这样紧密的关联。


如果是哥哥小的时候,我也许要用那些新的旧的儿童教育理念紧张焦虑地去对照着品评一番,对老二自然地就有一些放松,舍去了一大堆外面的参照评价,凭着直觉,我们就把妹妹送了进去, 一去四年。这四年里校长、管理者都换了一拨又一拨,老师也每年都换,但仍然是我们爱的这个学校。


妹妹入托的时候,年龄算是偏大的,可是她小时候是个很特别的小姑娘,绝不和陌生人说话,不管他(她)是谁。入托面试的时候,还是当时的校长亲自面试的,全程,她就没有说过一句话。我就看校长女士自说自话了半小时,拿这个玩具给妹妹,拿那个玩具给妹妹。哥哥还说:“面试的老师不会认为妹妹是哑巴吧?”然后她就被招进来了,有什么理由不去呢?一直到上了一年,上了两年,上了三年,她仍然是那个进门不和老师打招呼,也不会和我回头说再见的娃娃,门口的老师有时看我表情尴尬,会说一句“她非常酷”,彼此“呵呵”来缓解一下。同学的妈妈们也一度以为妹妹是不太说话的,她们不知道她在家的表现和在外截然不同似两人,后来慢慢一起玩得多了,熟悉起来,她们才惊讶她太能说了。我一度也忧心妹妹的表达问题,和老师去谈,不说话,看上去这么没有礼貌怎么办呢?在学校里面会不会说话呢?老师宽慰我,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自然地和她打招呼就行了,总有一天她会开口的。于是直到现在,学前班了,她会在早上进门的那一刻,和我回头挥手了。至于在学校里面,她从说话完全没有声音,只见嘴巴动,老师要用耳朵贴着她的嘴巴才能听见她说什么,到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虽然声音仍然不太宏亮,但我还能要求什么呢?我所能想到的一个幼儿园能给予孩子的一切,她都给了。


因为学校非常迷你,所以他们常常会安排走班换班活动,并不固定在一个班中,在一些主题活动的时间内,交叉着去体验其他班的主题。这样的安排对妹妹这样的性格非常有帮助,可以帮助她和更多不熟悉的小朋友和老师交往。


其实,我不知道她每天在学校里都做些什么,我甚至都不是特别关注关心,我只知道这四年中,她一直开开心心地上学,哪怕在刚开始入园的日子里,所谓内向性格的妹妹,她的入园焦虑也没超过一周。曾经有段时间,每个周末都哀嚎不要放学,要上学。有次给她请个病假,哭哭啼啼半天。远远看着,一个妈妈恼羞成怒,一个娃娃梨花带雨,谁曾想她们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


“休息一天,好了再去。”

“不要,我就要去上学……”

“在家可以看电视,可以看小马宝莉、小猪佩奇 、公主芭比索菲亚……”

“不要,我要去学校打鼓……呜呜呜”

“你再不听话的话,只能去医院打针了!”


每个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既是最欢快的日子,也常常是最依依不舍的。那天可以穿上最舒服的睡衣,抱上最爱的玩偶,享受老师给他们做头发、按摩、做指甲、做面膜、讲故事。放假很开心,可是有一长段时间不能和亲爱的老师、小伙伴一起度过啦。这样的学,作为妈妈都常常羡慕。有各种各样的主题日,有太多丰富的活动,让妹妹迫不及待地要起来去上学。我想在她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应该已经烙下“上学是件快乐的事”的烙印。这是妹妹从这个学校获得的最棒的礼物。


只是玩,只是各种活动快乐地学习么?在幼升小的大潮流中自然也不能免俗。学前班为了适应要来的小学,作业已经有不少,拼音、数学、英文一样都不缺,我也小看了学前班娃娃的能力,只要他们心情愉快,他们都能好好地完成这些难度和量都不小的作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一直最重视品德教育,这些看似抽象的名词,绝不是需要背诵朗读的空洞口号,而是老师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具体而微地教给他们的,借着在学校的一言一行,彼此交往来实化在他们的生命中。


妹妹的学校对我也有一些影响。最初的校长是一位有四个孩子的妈妈,她办这个学校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上学,她发现在上海,要让几个孩子一起读书太贵了,负担不起,不如自己办一个让自己的孩子上得起学,于是就有了这个学校。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幕:一次家长会,她神采飞扬地在台上讲,她最小的一个孩子在讲台的地上她的脚边爬。第一次亲身感受原来一位职业女性一位妈妈她的身份角色可以这样完美地合一。虽然身不能至,但心生向往。


这么多年,学校的管理层一直在变,但具体到孩子们身上的爱和管教的环境没有变。在一些人所共知但不能言的环境下,学校未来也要搬址和另外的学校合并,有了正常校园该有的样子,有操场有食堂,也许会被本土的学校慢慢同化,但希望爱和管教的环境不要变。听说小学也要加上政治课的学习了,没有化外之地。


我们的小学在哪里呢?


最初的托班是半天班,那时每天下午,我们手牵着手,走过一条林荫道,走过一条桥,看天上的云像棉花糖,看底下的流水,水中的鸭子,仿佛我们可以这样一直走下去,多么想一直这样走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