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达比勒的谢赫萨菲·丁长老陵园和圣殿建筑群
Sheikh Safi al-din Khānegāh and Shrine Ensemble in
Ardabil




(点击进入伊朗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入选时间:2010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v)
地理位置:N38 14 55 E48 17 29
遗产编号:1345




简介:
阿尔达比勒的谢赫萨菲丁长老陵园和圣殿建筑群位于伊朗西北部阿尔达比勒省的阿尔达比勒市。阿尔达比勒是阿尔达比勒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也是波斯萨菲王朝的始祖谢赫萨非·丁·阿尔达比里的出生地。阿尔达比勒的谢赫萨菲·丁长老陵园和圣殿建筑群建于16世纪初期,但在18世纪末进行了重建。它主要是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根据伊朗不同文化包含多个不同的部分:清真寺、主要图书馆、医院、学校、陵墓等等。
从伊斯兰人来到伊朗,直到蒙古人入侵,阿尔达比勒都是伊朗西北部最大的城市。在这期间,这座城镇已勉强度过三个世纪,直到萨菲王朝出现。谢赫萨菲丁·阿尔达比里(1252–1334),阿尔达比勒人,是伊朗史上重要的萨菲领袖,萨菲教团的创始人。“谢赫”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常见尊称,意指“部落长老”、
“伊斯兰教教长”、“智慧的男子”等(通常是指超过40岁博学的人)。后来,萨菲教团势力逐渐扩张,谢赫萨菲丁起初追随
Sheikh Zāhed
e-Gilāni,但在其死后建立了他自己的地盘,发展了自己的治国方式。16世纪初其子沙·伊斯马仪建立萨菲王朝,对伊朗、西亚及伊斯兰教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延续至今。
该建筑群就是以谢赫萨菲丁命名,他在阿尔达比勒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Khānegāh),后来成为他的圣祀。
谢赫萨菲·丁的继承者沙·伊斯玛仪作为萨菲王朝的掌权者,成为萨菲王朝的第一任伊朗国王,并宣布将khanegah作为国教。谢赫萨菲·丁的陵园最初由沙·伊斯玛仪兴建,萨菲王朝历代名王又叠加整修,形成今日规模。萨菲王朝的继任者不遗余力地用大量的艺术作品丰富并装饰他们祖先的圣殿,使该圣殿成为世界各地朝圣的中心和宗教建筑群,这里包含14世纪至18世纪的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装饰品和古代文物。
其中最有观赏及历史价值的建筑包括:谢赫萨菲·丁墓塔(俗称安拉安拉塔,因为塔外墙上用釉砖搭出循环往复的阿拉伯文“安拉”字样,是圣墓的标志性建筑),以及和中国关系最密切的瓷器厅。这里存有萨菲王朝历代君主从中国购买并献给祖宗圣地的瓷器,包括明清两代制品,其中有一些是珍贵的明早期青花瓷。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谢赫萨菲·丁(Sheikh Safi al-Din)长老陵园和圣殿建筑群是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精神休憩之所。这一建筑群建于16世纪初至18世纪后期,采用伊朗传统的建筑形式,将有限的空间最为有效地加以利用,因而诸多功能于一身(包括一个图书馆,一所清真寺、一所学校、几个大型陵墓、一个地下蓄水池、一所医院、若干厨房、一个糕饼店和一些办公室)。前往神庙的道路被八道门分为七段,分别代表着苏菲神秘主义的八个理念和七个发展阶段。在这一保存完好的遗址中,人们可以看到丰繁精美的建筑外观与内部装饰,以及一批出色的古董收藏。这一建筑群作为中世纪伊斯兰建筑元素的大集合,是当今非常罕见的。
Built between the beginning of the 16th century and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his place of spiritual retreat in the Sufi tradition uses Irani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s to maximize use of available space
to accommodate a variety of functions (including a library, a
mosque, a school, mausolea, a cistern, a hospital, kitchens, a
bakery, and some offices). It incorporates a route to reach the
shrine of the Sheikh divided into seven segments, which mirror the
seven stages of Sufi mysticism, separated by eight gates, which
represent the eight attitudes of Sufism. The ensemble includes
well-preserved and richly ornamented facades and interiors, with a
remarkable collection of antique artefacts. It constitutes a rare
ensemble of elements of medieval Islamic architecture.
Construit entre le début du 16e siècle et la fin du 18e siècle, ce
lieu de retraite spirituelle soufi utilise les formes
architecturales traditionnelles iraniennes. Les constructeurs ont
su tirer le meilleur parti de l'espace réduit pour assurer de
multiples fonctions, notamment une bibliothèque, une mosquée, une
école, un mausolée, une citerne, un hôpital, des cuisines, une
boulangerie et quelques bureaux. Le site comprend un cheminement
conduisant au sanctuaire du Cheik articulé en sept étapes qui
reflètent les sept stades du mysticisme soufi, séparées par huit
portes qui représentent les huit attitudes du soufisme. Le site
comprend également des façades et des intérieurs richement
ornementés ainsi qu'une remarquable collection d'objets anciens. Il
forme un rare ensemble d'éléments d'architecture islamique
médiévale.




访问本博客首页,根据“博文快速查阅说明”可查找你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
博客首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dashan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