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疗防骗指南:谁来买单?

 梦在心中qp6z1w 2019-02-19

涉足一点点癌症科普以来,被咨询最多的问题,是这个:

我听说了一个癌症新药/新疗法,名叫XXXX,看着听着可神奇了,王老师,它靠谱么?

篇幅所限,没法一个一个细细分析过去。在这里,我想教你三个亲测很管用的心法,帮助你下一次遭遇医疗新闻(特别是医疗套路和医疗骗局)的时候,快速做出准确判断。

哦,放心,这三个心法都不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的。

简单好学,通俗易懂。

iiiiiiiiii

这三个心法,一个讲的是利益,一个讲的是情绪,一个讲的是认知。

这一篇,先说讲利益心法

当你遭遇一个新疗法、新突破、新动向的时候,哪怕你完全不理解技术细节,也可以试着问问一个简单粗暴的问题:

谁来买单?又是谁在赚钱?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真实世界,研发一款癌症治疗药物,在决大多数时候是一件非常昂贵的事情。每个成功上市的癌症药物要经历漫长和严格的早期研究和临床试验过程,平均而言需要七八年时间,耗费20多亿美元的研发经费。

当然了,全世界的药厂做如此巨大的投入并不是为了做慈善。90%的癌症药物上市后的销售额都超过了研发的花费,其中相当比例的药物可以收获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高额回报。

那问题就来了:药厂的这些回报是从哪儿来呢?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从患者来啊。毕竟药是病人吃的。

这话也对也不对。

药是被患者用了,患者也确实或多或少的支付了买药的账单。但是在大多数主要国家,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等,癌症药物使用费用里70-80%甚至超过95%的部分,一般来说都是政府主持的或者商业性的医疗保险机构来买单的,他们才是真正的支付方。中国的老百姓使用的抗癌药物,也有相当部分是由政府医保买单的。

所以你看,谁来买单这个简单的问题,形成了医疗提供方和支付方的博弈关系。

一方面说,生产药物的药厂会千方百计希望获得医保系统的买单,这样它们才有机会最大化自己的市场规模和利润。如果支付方不买单,患者个人很难承受高昂的治疗成本,那么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药物就很难卖得出去。真要卖,可能也得卖个白菜价,这样药厂就可能巨额亏损。

另一方面说,支付方在决定是不是真的要买单的时候,也会非常谨慎,一个临床上没什么用处的药物是很难进入医保的(哦也许咱们中国医保是个例外。。。)。为这样的药物买单,既不能真正帮助患者延续寿命、维持健康,反而浪费了大量本可以治病救人的医疗资源。

这种博弈关系,就给了我们识别医疗套路的一个心法:

一种医疗产品,如果看起来从根子上说、从上市的第一天起,它就不可能进任何国家的医保,不可能找到任何大金主来支付,反而只能小打小闹地赚点小钱,那它就不可能是真实有效的

因为,没有哪个人哪个公司,确实在赚钱,但是,却心甘情愿放着大钱不赚(比如,光明正大让医保买单),只赚一点点小钱(比如,神神秘秘的把药卖给正走投无路的你)。

iiiiiiiiii

一种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我们经常会遭遇的祖传秘方、偏方神方。

相信每一个癌症患者的亲人朋友,都被这样的“信息”轰炸过、甚至还亲身中过招。

鉴别他们,你都不需要知道任何技术细节,只需要用一下我的第一心法。

你看,这些东西,连正规的生产文号都没有,连药监局的临床批件和上市批件都没有,当然就更加没有任何被医保覆盖的可能了。

难道那些神医们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想着推向更广大的市场赚钱,就单纯是为了普渡世人么?

哦,你也许会说,保不齐真有这样的大善人呢?

那也行,我们姑且承认你真的遇到了一个活菩萨吧。

但是我可以继续追问一句:如果这个秘方神方这么有效,这位神医不要藏着掖着,干脆把它贡献出来,让正规医疗机构好好研究、正式获批上市,不是能造福更多的患者么?

他干嘛不做?

你看屠呦呦先生研究青蒿素,王振义先生研究全反式维甲酸,人家也没有从中获利,但是不妨碍人家将这些药物通过正规手段正式推向临床,推向市场、造福全世界人民啊?

你要是还没被说服,我的心法还可以再推进一步。

你看,这个活菩萨要是不抢先利用专利申请或者论文发表等手段,保护自己的秘方神方,那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抢先注册了、上市了,赚大钱了,岂不是他自己连治病救人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作为活菩萨,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这样的例子也很多,1920年代,提纯胰岛素的班廷他们为胰岛素注册了专利,但却以几乎免费的价格授权给药厂生产,以造福更多的糖尿病患者。1980年代,美国默克公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将乙肝疫苗制备技术转让给我们中国,造福了数以亿计的中国百姓。

这样,既不会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赚大钱,又照样造福广大患者。这才是光明正大的合理操作吧?

iiiiiiiiii

在这种比较”低级“的套路之外,还有稍微高级一点的套路,也可以用我们的这个心法解决。

比如说:

  • 一个已经上市一段时间的老药,如果还没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医保,那他大概率就永远也没机会进医保了——也预示着它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 一个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药物,如果在它的原产国没有进入医保,那它有没有人买单就显而易见;

  • 还有,一个全新的治疗方案,如果是以食品啊、保健食品啊、膳食补充剂啊这些身份、而不是药物的身份上市的,那他也基本不可能被医保覆盖。

如果你遭遇到这样的话术,大可以放心的说,这种东西不靠谱,大概率是个套路,甚至是骗局。

我们来举一个近期发生的、迷惑性还比较强的例子。

网上有新闻,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某教授研发了一款叫做NMN的神奇药物,从抗衰老到治疗癌症到保护心血管无所不能。新闻里科学家的名字和头像、学术论文的截图、英文的产品介绍,应有尽有,言之凿凿非常可信。

但你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细节,你就会发现这个叫做NMN的药物,在美国是当作膳食补充剂来销售的——和维生素补充剂之类的一样。

请注意,膳食补充剂这种类别的东西,在世界各国规定的范围和审核标准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很类似——它们极少被医保覆盖!这时候就可以呼唤我们的心法了。难道NMN被一大堆科学家费心费力的研究出来,就是为了在超市卖个低价赚点小钱么?

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药物哪怕有一点点希望通过严格的药物上市流程,验证其真实效果,随后得到医保覆盖,大赚特赚的话。。。

那它的发明人真的会甘心花那么多钱找营销号写软文,但同时又只把它当维生素片来廉价销售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