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历的朔 晦 望日

 青冥书屋 2019-02-19

农历把每月初一叫做“”, 最后一天叫做  “,十五叫做  “”。

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

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即望”。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即望。” 

  《尚书·尧典》有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等记载。

虽然《尚书》乃后人所做,井不足以证明当时已认识到每个回归年长度为366天,但是对于农事活动来说,“年”是最重要的周期。

   所谓“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我国历法自秦汉以前至清末,共有100多种,都是“阴阳合历”,它的历年取回归年(365.2425 日),历月则取朔望月(29.5306日),由于这两数值都不是整数,历法家在制历时把这两个周期协调起来,使得每月初一为朔,每历年中的节气要符合实际气候以利生产。

  在春秋时期的历法已经协调得相当成功,并定出了置闰月的规则:

《左传》记载了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4年)正月辛亥和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1年)二月己丑两次“日南至”(冬至),由此可算出在这133年间有49个闰月,即19年7闰月。如以每年12个月计算,19年7闰共235个朔望月,共6939.69日;而19个回归年等于6939.60日,两数十分接近。

  这称为“十九年七闰法”。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根据即来源于此。  

 我国历法采用干支记法。

东汉以前只以记日,建武三十年(54)以后,始以记年

至于干支记日法,来源甚久。夏代可能已产生天干记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来记日。

  夏代后期的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等名号,可以为证。在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发掘的殷墟卜辞甲骨文,已使用干支记日法。有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很可能是当时为计算日数所使用的干支表。根据考证,比较确切地知道:我国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曾发生一次日食。


  我国的干支记日法至迟从这年起,一直延续从未间断。  

 殷代称十日为一旬,六十为一周。甲骨文中还有“今日”、“今夕”等词;称一旬以内的未来日为“翌”,一旬以外的未来日为“来”,过去的日为“昔”。可见当时对于日子先后的概念已很明确。此外,对每天的各个不同时刻,也有专门称呼。

  如“旦”即指清晨;“夕”,指晚上;“明”,指黎明;“中日”,指中午;“是日”,指下午;“昏”,指黄昏。同时又用“大采”表示“朝”,“小采”表示“夕”。

这样,当时不但有记日法,还有粗略的记时法。   见于史书的记时法,有《汉书·艺文志》中的“甲夜”名称。

  魏晋时则有“甲夜、乙夜、雨夜、丁夜、戊夜”的区分,这和后世的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相似。

不过记夜用十干,而推论节气和日月交食都用十二支。这是因为古代把一日分为百刻,所以用十干比较方便,后来把一日分为十二辰,则以用十二支来表示十二时辰较为方便。

  又因为每一时辰为两小时,所以有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的称号了。   

我国历法中重视“朔”

西周初年可能还是以胐(阴历初三)为月首。在当时的国君每月初一(朔)要到庙里设祭,叫做“告朔”。但朔这天月亮不可见,需要根据“胐日”逆推。可是到了西周,已经能定出“朔”这一天了。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据考证,这是记述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5年)十月初一日发生的日食,也是我国明确记载“朔日”发生的最早一次日食。  

 我国历法对于岁首和历元,也很重视。岁首即“历年”的第一个月份。

  周历以建子仲冬之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季冬之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孟春之月为岁首。秦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为岁首。   

历元,是历法中描述天象发生的起算时间;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朔旦作为一月的开始,夜半作为一天的开始。甲子日又是干支记日周期的起始。

  古人治历的基本观念,首先注重历元,一定要以甲子那天恰好是夜半、朔旦、冬至作为起算的开始。

除了这些标准之外,还要求“日月合壁,五星联珠”。这样,这个更理想的历元称为“上元”。   “日月合壁”本来是日月同升的意思,古人以为这种天象不容易遇到,是祥瑞之兆。

  后来推广,只要日、月同一宫(和十二次中的“每一次”差不多,30°”)或对照(日、月在相对位置),都叫做“合壁”。

到了清代,钦天监改为只以“合朔”为限,即在夏历每月初一日,都叫“合壁”了。   

“五星联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大行星同时并见于一方的意思。

  古人也以为这是不易遇到的天象。后世推广,以五星各居一宫互相邻接便称为“联珠”清代钦天监则以五星经度相距45°便算“联珠”了

要实现这个“甲子、夜半、朔里、冬至”和“日月合壁,五星联珠”的理想,古代历法家致力于观测星象。为了推算冬至、朔里在同一天,就要在白天用圭表测太阳影子,夜间观测中星(即过子午线的星);为了推算日月合壁而发现了日、月交食的成因,知道了日、月在“朔”相交便发生日食,在“望”相交而发生月食。

  又为了推算“五星联珠”注意五星运行情况,因而知道了五星见、伏周期和顺、逆行现象。这样不断地观测和推算,我国历法就逐渐发展起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