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千古流传的唐诗名篇背后,藏着怎样残酷的真相?

 柳家李红 2019-02-19

夜深月冷,花影暗淡。

一场宾主尽欢的夜宴刚刚结束,尽兴的客人们纷纷告辞而去,极有风度的主人立于门口,在一片喧嚣中含笑送客,十分周到礼貌。

眼看着最后一个客人都已远去,主人转身正要返回院中,却见一个醉酒男子跌跌撞撞从大门中走出,他显然喝得极多,意识已经不大清醒,口中却还嘟囔着什么诗句。主人没说什么,只是在侧身让过他时,轻轻向护送他的两个仆人一挑眉,随即便进入深院中。

走出大门不远,拐弯时一步没走好,那踉跄男子便扑倒在地。此时月亮隐去,风声骤起,还没等他挣扎而起,那两个仆人便立刻扑上去按住了他,随后用一个大布袋便压住了他的口鼻,男子呼吸受阻,自是拼命挣扎。无奈那两个人力气实在太大,不多时他就不动了。

此时隔着高高的院墙,刚刚送走宾客的主人正在侧耳聆听这边的动静。

仿佛心有意会,他悄悄微笑了。

几日后,当朝最有才气的大臣宋之问的一首乐府歌行的“代白头吟”便开始在乐坊被歌妓们婉转吟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很快便传遍长安的大街小巷,并一路蜿蜒而下,一直被吟咏了千年。

这是一首美丽的诗,想来你一定读过: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沧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花落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这首诗名字叫《代悲白头翁》,是吟咏岁月无情,曾经热闹繁华的青春转瞬流逝,最终白发寂寞,老境悲凉的一首乐府诗。而之所以叫“代悲白头翁”,是作者写作时尚在青壮年,他还没有年华老去,只是替那些“白头翁”们发声而已。

我在读到这首诗之前,早早读到了最有名的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初读之下,不仅朗朗上口,更有无限意味。于是便刻意记了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句诗成了我压箱底的诗句,不仅写随笔散文时经常引用,也常常被我塞进工作总结、情况汇报之中,以此附庸点风雅,装模作样,根本不管是不是恰当。

后来读到全诗时已经年过三十,有了更多的生活阅历,只觉有说不出的感慨缠绵,感动共鸣。

当然也就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刘希夷。只是我很奇怪,这位写这首诗还不到30岁,一个年轻人,怎么会有如此深沉的悲悯情怀?并且,既然能写出这么美丽动人的诗句,有如此惊才绝艳的才华,在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怎么竟然籍籍无名呢?

再后来,我才知道,刘希夷之所以籍籍无名,因为他在写完这首诗不久,便而死于一场悲惨的谋杀。

凶手是他的至亲,而杀人动机,动机竟然就是,这首“代悲白头翁”,是这句被我多次引用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个故事真是太悲伤了,这首诗真是太惨烈了。

刘希夷是河南颍川人,生活于唐朝女皇武则天时代。他原本资源很好,实实握了一手好牌。刘希夷容貌俊美,才情绝代,不仅诗词歌赋写得优美缠绵,还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少年成名,运气也不错,年仅25岁就考中了进士。无奈才华并不能傍身,他既不会走仕途,又贪杯好饮,所以并没有能够青云直上。那个时代,写诗写得好固然让人仰慕,却没人给稿费,一年年下来,他过得很是落魄。

然而刘希夷却有一个有权有势的舅舅宋之问。宋之问在文学史上可比刘希夷有名多了,至少我早早就“认识”他,并且还背诵过他的名篇“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不仅文名大,也很会做官。他曾经是武则天时代的宠臣,虽然政治品格不算太好,但才华横溢,是初唐著名诗人,对于诗的格律题材都有所贡献。

那一次,刘希夷来拜见舅舅宋之问,两人自是谈诗论文,十分投机。这些年来,刘希夷什么都比不过舅舅,内心自是不平衡。于是他拿出了自己刚刚写完的得意之作“代悲白头翁”,以此向舅舅夸耀。宋之问读完全诗,简直大为激赏,尤其钟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太有意境,太让人深有共鸣了。宋之问以诗人的敏感立刻意识到,这句诗超过了自己所有的诗,必将流传百世。宋之问实在对这句诗爱不释手,于是以舅父之尊,朝廷大臣之势,低声下气请求外甥将这句诗送给自己。

怎么能提出这样的要求呢?刘希夷有点发蒙。

自己千辛万苦才写出一篇音韵婉转、情景兼备的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画龙点睛的“诗眼”,怎么可能送人?可宋之问是舅舅,又有权有势,一时抹不开颜面,刘希夷勉强点头答应了。

然而,转身他便深深后悔了!每一首诗都像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字句都曾让自己殚精竭虑,劳心费神,如何舍得轻易送给别人?不不,他谁也不给!于是他郑重告诉舅舅,自己反悔了,要收回承诺,这首诗说什么也不给了。

宋之问本来很高兴,正在琢磨怎么谱曲怎么传唱呢。这个外甥竟然如此戏弄自己,太过分了!宋之问大怒,他决心要不惜一切手段,也要将这首诗置于自己的名下。

于是在当晚的宴席上,他故意使人灌醉了刘希夷,然后杀人夺诗。

刘希夷死了,“代悲白头翁”传开了,无数人被这首诗感动,却无人知道这首美丽缠绵的诗背后有着怎样惨烈的故事。

不过宋之问也没有得意太久,他人品很差,政治品格亦不高。很快他依附的女皇去世,他追随的张易之和武三思集团先后在政治角逐中失败,他被一贬再贬,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下诏赐死。

时光拂去风尘,真相慢慢清晰。宋之问杀人夺诗的恶行终究隐瞒不住,开始在文人墨客中流传。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千年过去,诗句依旧婉转流畅,缠绵忧伤,而背后的故事,更是血腥惨烈,让人触目惊心,唯有感伤叹息……

北方丽人:一个喜欢历史、爱读书却不够优雅精致的女子;一个爱孩子爱教育却不怎么成功的教师。红尘中因文字与你相遇,就是我最大的欢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