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读书是为了谁?

 潇潇雨ekg9m5f4 2019-02-19

每天一页书第67天,继续读论语。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对于这句话有两种常见的理解:

第一种:孔子说,古时候的学者做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身养性,提高德行,而现在的人做学问,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谋取私立,并没有真正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二种:孔子说,古时候的学者做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身养性,提高德行,而现如今的人做学问是为了帮助他人,振兴国家。

第一种观点,比较流行,因为荀子在劝学篇中对这一句话做了详细的解释: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 以为禽犊。 大致的意思是说,古代的人做学问,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心灵。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读书在自求变化气质。而现代的人做学问是为了在市场上卖牛马,好卖个好价钱。这个真的是太形象了。

但是,这样的解释,真的是孔子的本意吗?

未必。

其中肯定掺杂了荀子自己的观点,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人,孟子和荀子,继承其中之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的是人性本恶。

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那么他这样理解这句话倒是很情有可原的。

如果让孟子来解释呢,从人性本善的角度来理解,应该就是第二种解释了吧。

而孔子对于人性善恶论,确实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立场,他即说过,“人之生也直”,也说过“我未见好仁者”。

那么孔子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分析呢?

可以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孔子生活在春秋的中后期,也就是他说的古人其实是夏商周时期的学者,而他说的现代人是春秋时期的人。

那么春秋中后期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

所以,此时各国的君主都在以各种方式吸纳人才,幕僚,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孔子的学生自然在当时成了抢手货,很多人毕业后都去去做了官。尤其是在春秋中后期,马上进入战国时期的时候,大家都似乎闻到了火药味,那么打起仗来,自己的硬实力是一方面,人才储备这个软实力更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孔子也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做官的,而且打心眼里孔子也是想去做官,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的。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对于治理国家的经典言论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孔子,这句话,是说给自己弟子们听的,希望他们都能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做贡献,都能有个好的出路,你们毕业了都找到好工作了,那么我招生也就不愁了吗。

所以,正解如下:

古时候的学者做学问可以只为了自己,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做学问,得是为了他人,而且这里的他人,更多指的是国家和社会。

正如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出一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