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德秋拍】杨玉璇:有艺术大师,才有艺术

 alayavijnana 2019-02-19

神秀天成—华郦馆藏寿山石雕艺术臻品

11月21日(星期三) 下午 3:30

嘉德艺术中心拍卖厅 B厅





一门艺术的真正确立,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这门艺术的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以及几个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虽然寿山石雕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但严谨地说,寿山石真正被文人使用和欣赏,寿山石雕刻技艺真正被文人所关注和参与,已经是明末清初的事情了;正是文人的介入,让寿山石的材质魅力、寿山石雕刻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文化的底色,寿山石雕刻大家杨玉璇的出现,成为寿山石雕刻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



杨玉璇,又名玉璿、璇、璿、玑等,据说生于明朝崇祯年间,福建漳浦县人,后长居寿山石的产地福州。文献上说他少时即喜雕刻,且能广泛涉猎各种材质及题材,无论玉石、水晶、琥珀均能雕刻成形,当时著名学者、篆刻家、收藏家周亮工曾在《闽小纪》中称赞杨玉璇的雕刻“能以寸许琥珀作玲珑准提,毫发毕露,见者惊奇。” 高兆在其《观石录》中将其与唐宋名家韩干、戴嵩等人并称,说他的雕刻“磅礴尽致,出色绘事。”毛奇龄在其《后观石录》中赞其俏色的利用之妙如陈老莲画叶,且“嵌缀玲珑,真鬼工也。”可见其雕艺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已受到充分的肯定。还有一个传说是他曾被皇家召为御工,此说虽不可考,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所作寿山石雕罗汉像,这至少说明他的作品曾被当成贡品进贡于朝廷,其艺术在当时的影响之大显然是没任何疑问的。


参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玉璇制 寿山石雕罗汉像

 

参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玉璇制 寿山田黄石雕达摩像


从这些当时名士的记录和传说中,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何杨玉璇会被公认为寿山石雕刻艺术的鼻祖。明末以来,著名的篆刻家数不胜数,而能留下姓名的寿山石雕刻家却少之又少,当时有印钮雕刻名家潘子和与谢弈二人名噪一时,文献记载他们是刻砚和雕钮高手,但现在却没有任何他们的传世作品可以参照。而杨玉璇则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杰出的寿山石雕刻作品,尤其是其所作圆雕寿山石罗汉、观音等佛造像,人物开脸静穆端庄,双目炯炯传神,肌肉线条精准饱满,可谓有骨有肉,对于人物的体貌特征有着出色的传达;衣纹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干净流畅如高古游丝描、如行云流水描,雕琢刀法细腻质朴,浑然天成,令本来坚硬的石头有了柔和真实的质感。作品中人物层层向外荡开的短发,领口、袖口等处繁缛精美的纹饰和点缀的绿松石、珍珠,以及人物开脸的个性化、真实感等艺术化的处理方法,都成为后来寿山石人物圆雕的经典范式。类似的风格在杨玉璇之前或许也时有出现,但只有杨玉璇真正将这些东西揉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种精准、细腻、雅致的固定风格。这一点,从华郦馆旧藏的几件传世作品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田黄罗汉像为典型杨玉璇风格作品,罗汉高额长耳,颧稍凸,双眼细长,嘴部有须,有络腮胡,近于胡人之相。斜披宝衣跌坐于地,呈现出一副清寂庄严的气氛。出色的脸部和体态刻画,使得这尊罗汉看起来既有佛像所应该具备的超脱尘世的圣洁感,但又不失于浮泛空洞,而是真实不虚又如芸芸众生中的具体一人。田黄本身金黄中微透红,质地凝腻古雅,局部配以绿松石和珍珠,尽显清贵之气。田黄从来金贵,非一般人所能使用,从这尊雕像豪华的配置来看,此作应是为当时有重要地位的皇族贵胄所制,故能不惜材质,不惜工本,全力以赴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Lot 4041

明末清初

杨玉璇制 寿山田黄石雕达摩像

款识:玉璇。

5×3×6.5cm;82g

 

参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寿山石雕达摩像 (左)

杨玉璇 田黄冻达摩面壁像 

中国嘉德2010年春翦淞阁文房清供

成交价:1568万元。(右)


戏狮罗汉像以寿山石刻成,衣纹线条高古洗练,衣袖口细刻海水云纹,并镶嵌珍珠。寿山石举经罗汉坐像看似无繁缛的造型和细节,实则雕工老辣凝练,衣纹走线层次分明,节奏感极佳,尤其是袖口外翻的内衬一角,使得作品在简洁中见精致,颇见匠心。寿山石雕持卷罗汉坐像气氛恬淡而自得,罗汉头部刻画尤其精彩:额头莹亮,双目炯然有神,似在专注的思考什么,又似乎眼中无物,神游四海;嘴部有碎须,嘴角稍稍扬起,将罗汉那种不自觉的出神状态展现得活灵活现。

 

Lot 4040

明末清初

杨玉璇制 寿山石雕伏虎罗汉像

款识:玉璇。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