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有一人,他的壮举在当时曾惊动世界,他就是号称“三宝太监”“敢为天下人之先”的郑和,关于他最终出使西洋是七次还是九次,目前主流观点是七次,靖难之役后他在1405年至1433年他总共出使36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南端,在第七次下西洋当时船只达到200多搜,人数高达27000余人创造当时多个世界创举,虽然历经种种磨难,但此行壮举不仅彰显了当时国力的强盛,更是加深了和西洋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仍然被后人乐道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可是,倘若有人对此异议,声称中国的“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炫耀国家实力肆意捏造出来的,你会对此怎么想? 加籍华人McGill大学博士林平就曾对此发文指出:马和(郑和别名)是15世纪明朝朱棣自卖自夸联合朝中内外故意对外捏造的虚假浮夸谎言。为此他还指出五项证据: 其一:郑和远洋如此旷世之举,但能查到的当时原始档案寥寥无几,甚至直接用焚毁和失踪代替,这么大的事迹怎能不明确记载和存档,并且当时宫中是严禁焚毁一切官文书的。而如今我们只能道听途说和从明代小说《西洋记》中寻找依据,这也太过荒谬。 其二:根据古书《明史·兵志》记载,当时的技术造出的船只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船厂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换算出来就是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在当时的制造技术条件下,船体如此庞大,船数如此之多,仅使用木头和铁器造船是无法保证船体稳固的,更别说远洋航行。 其三:根据考古发掘对远洋船只结构的分析比较,在海上远距离航行为了稳固和保证速度,船底必须是尖的,而发掘出的明代船只基本都是平底的,这样的平底船吃水潜只能在水流平稳的河道上或者近海航行,一旦进入海域遇恶劣海风或者洋流,很容易让船失去控制沉没,所以木质帆船无法行驶太远。 其四:根据郑和使用的船只体积和吃水吨位来算,他的宝船单只最大排水量大约2500吨,而19世纪美国研制的蒸汽船“富尔顿”排水量才2475吨,根据当时封建制度来讲,船只属于军事设施,造那么大已经远超等级界限,难免有越权之嫌,所以宝船的是否存在完全不现实,唯一解释就是夸大其词纯属虚构。 其五:明成祖朱棣一生征战无数,好功自大,虽然历史上对他评价蛮高,但从他两次杀害地位卑贱的宫女(约三千多人)来看,他也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所以这样一个暴主又怎么会派人笼络或者瞧得上别的小国呢? 根据以上提出的质疑,有不少学者也赞同其观点,认为600多年前的这次旷世之举疑点重重浮夸造假的可能性极大。在那个永乐盛世的年代,确实具备了傲视群国的条件,但也没啥值得在捏造浮夸彰显国力的,因为早在2千多年前,罗马航海家早就到达过中国。郑和这一举动只不过算是重走老路而已。 针对以上见解,就连国外友人也发表了言简意赅的评论: 1、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湾也曾打捞出中国古代船只残骸和部分沉没文物,经过对材料的鉴定是属于一千四百年以前的。 2、我曾知道在澳洲北部海岸曾出土一艘古代中国沉船,上面发现了大约九个世纪前的中国和非洲货币,根据这些证据来看,古代中国在欧洲人之前就已经来到这里了。这里的一些古代石刻上还有古代中国船只图案。 3、在马来西亚有一个中国古寺叫做“三宝庙”,就是为了纪念两国之间来往的友好见证,至今每年阴历六月十三还在此举行庙会活动。 因为下西洋的史料记载都传言被焚毁或者丢失,关于600多年前那次远洋航行的记载我们只能靠仅有的片面文字记载和想象来描绘那段历史。 2011年江苏公布第七批省保文物中,明代“洪保墓”就在其中,洪保曾是郑和的副使,虽然已被盗墓者光顾过,万幸的是在墓碑还保存十分完整,墓碑上还记载当时下西洋时使用的“宝船”(大福号)和出海以及到访各国的史事。这对研究郑和下西洋具有史无前例的参考价值,所以这也印证了此事的真实性。当年那场声势浩大的事迹我相信还会有更多未被我们发现的证据,而对于这位发出质疑之声的加籍华人,你怎么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