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公元前 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急急如厕,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 三国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1955年在江苏南京出土,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录。器高15.7厘米,长20.9厘米。 入厕的不便催生了新的便器的产生,那就是“虎子”。《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帝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 那为何取名“虎子”,而不叫“鸡子”或“狗子”?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善骑射,他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为了表示对猛虎的蔑视,李广命人铸成虎形的溺具,这就是“虎子”名称的由来。 到了唐朝,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名叫“李虎”,为了避国讳,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 “马子”最初流行于民间时,为了经济实用,多用木制,呈圆柱形,其状如桶,上有盖可启闭,故称“马桶”。 与民间相比,宫廷及皇亲贵戚家里的“马桶”则精美无比。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时,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 ?”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泉州出土虎子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在两晋南北朝隋唐墓葬中也有很多件虎子的出土,质地有陶和青瓷两种,时间跨度从东晋至唐。发现最早随葬虎子的墓葬是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太元三年(378)墓,其随葬的虎子体形较大,尺寸为高19.3、底径11.5厘米,具有实用器的特征。至南朝前期宋、齐两代,虎子形体变小,约为东晋时期的三分之二,逐步向明器过渡。南朝后期梁、陈二朝,虎子的造型越发多样,如丰州皇冠山此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虎子,造型各异,刻划细致,已经没有早期的简单粗放,有的虎子装饰有四足,有的则为平底。 隋代的虎子,目前仅在丰州的开皇十六年墓中发现,其器身呈扁圆形,器身刻划精细。到了唐代,作为随葬品的虎子,大放异彩,质地上不仅有瓷质虎子,还有陶质虎子,而且虎子的造型和装饰工艺越来越精致小巧,完全成为一种随葬明器。瓷质虎子的造型有葫芦状、圆锥状、倒圆锥状、球状等,器身刻划手法精细,有的刻划出口、眉、眼睛、胡须、毛发等。陶虎子的器身有长圆锥形、肥短圆锥形、扁圆球形等,并用刻划、粘贴的方法装饰器身。 三国虎子 西晋虎子 南朝虎子 现实社会中虎子的盛行,也影响到当时的丧葬礼仪,考古资料显示两汉至唐代的古墓中常发现作为随葬品的虎子。虎子又名楲,《史记·万石列传》集解:“苏林曰:‘贾逵解周官,楲,虎子也。’”段玉裁注:“虎子所以小便。”泉州地区的青瓷虎子,出现于东晋墓葬。体成球形,短流上附塑鼻眼作虎面,腹部施弦纹。胎骨灰白,施青釉,釉不及底。不过在墓葬中多趋于明器化,既含虎虎生气,又呈温顺驯服之态。古代人们对虎既畏惧厌恶,也希望征服、惩罚它。把溺器造成老虎的形象,正反映了这种心理。 至唐代之后,虎子随着丧葬风俗的变化,逐渐从随葬器物的名单中消失。但由于它的方便与实用,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住宅的现代化,虎子已失去了在普通家庭中存在的意义。但是,一些旧城镇居民家中仍可见到各式造型的虎子,医院中为行动不便的病人及老人常准备一些方便用的虎子。如今那些沉睡千年的虎子,由于种种机缘再度重见天日,从而成为藏友鉴赏、收藏的新宠。 青釉虎子 东晋 绍兴博物馆藏 晋 青瓷虎子 长青公社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武汉博物馆藏。 青瓷虎子 东晋 长23.2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青瓷虎子 东晋 高21、口径6.7、底径10.2厘米 常州博物馆 东汉釉陶虎子 通长24.5,通高18,最大腹径13.5(单位:厘米) 1990年9月长山任桥窑厂出土 江阴博物馆 隋 青瓷虎子 高14.5,长11.5cm 武汉武昌17号墓出土 青瓷虎子西晋(265-316) 高19,口径6.2,长25.4cm 1958年鄂城(今鄂州)西山6号墓出土 东晋湘阴窑青釉瓷虎子 长30.3cm,宽15.4cm,高19.5cm 长沙市博物院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