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缇室飞灰 律吕调阳——律历一体与候气(1)

 是无为而无不为 2019-02-20
前章我们讲闰月时,提到李贺有“天官玉管灰剩飞”句,还有杜甫的七律《小至》,其中写道: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吹葭六琯动浮灰”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牵涉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领域的一项奇特活动——候气。
“候气”这种东西,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已经非常非常疏远了,如今提到“候气”,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是茫然不知,但在古代,“候气”不但在皇家天文事业上,就是在日常文化生活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候气”是一种实验,是一套与节气、音律有关的实验装置,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常识”,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在诗词文章中。第一册讲天地结构时,曾引《千字文》开头的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这八句话就概括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全部内容,而其中的一句就是“律吕调阳”。“律吕调阳”的意思是:音律规则是调和日月运行周期、调整阴历阳历搭配的重要工具,这是古人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律历一体,它与“候气”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有必要拿出一章来向朋友们介绍有关律历一体和候气的知识和诗词。
X

(1)延续千年的候气实验
先引几句古代描写候气的诗句:
“天宫初动磬,缇室已飞灰。”(【隋】萧悫《奉和冬至应教诗》)
“律穷方数寸,室暗在三重。伶管灰先动,秦正节已逢。”(【唐】裴次元《律中应钟》)
“墙北梅枝破玉,地中葭管飞灰,炉烬呼童续火,雪深邀客衔杯。”(【明】徐熥《山居四时词·冬》)
这些诗句透露了候气实验的一些细节,据历代史书记载,典型的候气实验是这样作的:
建一所特殊的上圆下方、有三重墙的密室,外墙门朝南、中墙门朝北、内层门又朝南,人要像走迷宫似的才能走到最里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室外流动空气的干扰。另外,各墙所有的缝隙都要堵死抹实,内层的墙、天花板还要铺上缇幔——一种不透气的厚布,因此这间 屋子被称作“缇室”。
取12根律管埋在内室地下(律管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口与地面平齐(有的时代也有斜放在案桌上的)。这些律管最长的9寸,最短的4.5寸,按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音律排列,十二音律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七度音按半音阶排列,即C、#C、D、#D、E、#E、F、G、#G、A、#A、B。
律管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12根律管需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的方位分别埋好,代表十二个月。然后在管腔内填充葭莩灰,所谓“葭莩灰”,是一种芦苇茎中的薄膜烧成的灰,最后把管口用芦苇膜虚虚的盖住,实验装置即安放完毕。下一步是等候每月中气的到来——所以这项工作叫“候气”。
据说,到了冬至日交节的时刻,其中最长的9寸黄钟律管中的灰,就会在地气的作用下冲破芦苇膜喷出来,以后每到一个中气交节时刻,对应的律管就会有同样的现象发生,12个中气过完,12支律管也顺次飞一次灰。
明白了这套实验装置和程序,我们对前引诗句中的“三重”“缇室”“吹葭”“伶管”“地中葭管”就好理解了。
有时候,还要在管口再覆盖一片薄纱,律管的气把葭灰冲出时,会把那片薄纱也吹起:
縠管灰飞尽,金胥刻漏长。欢情与和气,并入万年觞。(【宋】宋祁《春帖子词·皇帝阁》)
縠是一种有皱纹的薄纱,有的诗中以“轻罗”代替,是同一含义。如宋祁的《春帖子词·夫人阁》:“玉管轻罗和气动,土牛青帻报祠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