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甲午,冬,十月,齐将田都畔田荣,助楚救赵。 半民:第一,不能不佩服宋义的高谈阔论,“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又是一句名言;第二,宋义的运筹帷幄似乎也有道理,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宋义想做渔翁,不知道作壁上观其他援军是不是也想做渔翁,当年秦灭六国之时,哪个旁观者不想做渔翁(例如秦赵长平之战,韩、魏、齐、楚哪个不是小算盘打得啪啪的)。第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这话是说给谁听的,又是谁说的?我想一生宁折不弯,情愿自刎乌江的项羽不知道是如何忍受叔叔项梁死后的“窝囊气”的!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将要)戮(合力)力而攻秦,久留不行(行进,出发)。今岁饥民贫,士卒食半菽(音:书,豆子),军无见(音:县,看得到的)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就,到)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建立)之赵,其势必举(攻克)。赵举秦强,何敝之承!且国(楚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把全境军务)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屈从,指送子相齐之事)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半民:项羽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宋义的理论也是有道理的,同样是有道理,就要看谁的“道理”更符合客观情况,楚国新败,赵国久困,秦国兵锋正盛,宋义有什么把握乘秦之弊,要么战胜利之秦,要么向西攻秦;其二,天寒无粮,士卒冻饥的实际情况,身为统帅却置酒高会,一停就四十多天,军心何在,况且楚军可不是什么正规军,而是起义的饥民百姓,散兵游勇,如何组织起来?其三,已经四十六天了,赵的力量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再不出兵就要独立面对秦军了,其他诸侯也在“作壁上观”,到时候都依样画瓢,谁来助楚呢? 这就是马谡式的“理论家”和常在一线、熟知情况的将领的区别。 半民:项羽假传圣旨,怀王也只好“顺水推舟”,毕竟众人说得对“首立楚者,将军家也”,要不是人家,你还不知道在哪儿放羊呢?八千江东子弟可是随着他们叔侄来的,不是冲你这个放羊娃。 半民:齐国最乱,至少出现了三个旗号了,这也是项羽称霸后为什么总不太平的导火索。 半民:秦军势大,情势紧急,张耳陈余这样的“刎颈之交”也生了嫌隙。张黡、陈泽的五千军队白白的填进去,更让其他诸侯只能自保,不敢近前了。主动权完全在秦,哪里像宋义说的轻松。所以“兵者,死地也”,谁要是把军事看成“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容易事,谁就离死不远了,马谡、赵括、苻坚就是。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薄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情况稍好),绝(断绝了)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再请救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沉)船,破釜、甑(音:赠,蒸锅),烧庐舍(军营),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退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秦将)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馀壁(营寨,也是十几路援军),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跪着走)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从属)焉。 半民:破釜沉舟,一战扬名。 “夫战,勇气也”尤其是在兵力悬殊情况下,客观物质条件显而易见时,惟有发挥人的主观精神力量,才有可能翻盘。像陈余的军队,自身已把自己当做饲虎之肉,哪里还有“搏虎”的精神呢?打仗有时候还是需要“愣头青”的,而项羽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 半民:可惜了一对“刎颈之交”---张耳、陈余了。不过,陈余的复请救兵,说明他的确没有忘了好朋友。永恒的友谊,“一辈子没红过脸”,这些可能只是书上说的罢了。 半民:张耳、陈余,一对好朋友,从“刎颈之交”到心生嫌隙,而如今大敌已破,却没有冰释前嫌,反倒因为小人挑唆,致使二人分道扬镳,殊为可叹。然而故事并未结束,二人终于“势同水火”相互以置对方于死地,方才心甘。真是令人唏嘘。 人世间事,往往如此,是什么在作怪?名利也! |
|
来自: liuhuirong > 《徐州老师读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