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三火老师,给大家拜年。 过去我说过要当一个明师,这个明师不是有名气的名师,而是明明白白做一个老师。 我觉得一幅名画之所以能成为名画不是因为功利性的名气,而是名画后面有一个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艺术家。 上一次讲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谈到西方的哲学,拉斐尔明白艺术可以入得哲学的殿堂。 这一次要讲中国的山水画,五代时期的大画家董源所绘的《潇湘图》,中国的山水画构建了图像式的东方哲学,里头有“咫尺之间,夺千里之趣”“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澄怀味象,迁想妙得”乃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要懂得宋及后世山水画,绕不开董源这位艺术家。 ▲五代董源《潇湘图》 面对一幅中国地道的山水画,不能等同面对一幅西方的风景。在西方风景画里,无论怎么画,从颜色笔触,透视技法,风格样态,都有一个艺术家,也就是有一个“我”在绘画或是欣赏,而中国山水画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存着一种“无我”的哲学情境,山水画独特的样式居然把画者与观者洗涤澄空,图卷居然超越了人气而达仙气,是一种最没有技法的技法,最没有态度的态度,这种把身心把人的感觉彻底融入自然山水的作派,也唯有中国的文化及哲学能做到。 我们过去总结说是五代四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其实宋代四大家、元代四大家、清代“四王”都与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山水画本就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艺术的象征,理当成为世界名画中的一股清流,供世人品评。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三火老师本想说一说最有名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又或是《千里江山图》,特别是《千里江山图》,过去,我真的不知道《千里江山图》这么有名,一听陈丹青老师的《局部》节目,才知晓原来这么有名,又或应该这么有名,我觉得名人效应真是应该重视,古画的名气可以被后世的名人唤醒。 今天我们说到的董源的《潇湘图》在业内应该算作名画,只是世人不太关注。 我们先来看看,相对于董源生活的五代南唐,后世名人对他的艺术点评。 宋代四大家米芾说:“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元代四大家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清代“四王”的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人捧人高,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在画法技法上提的就是董源,而其《潇湘图》也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其名气重要性不容置疑。 其实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就是因为有这些名家的发现与点评,将董源与唐代王维、宋代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贯穿,构成文人画山水画的体系,这才有了元代《画鉴》的总结:“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 不管怎么说,董源俨然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 ▲“国朝山水第一”“北宗之祖”唐代李思训的青绿山水《江帆阁楼图》 我们一直比较关注西方印象派的风景画,因为某种真实性创新,在古典及浪漫主义之外,还有印象的意境,还原了我们的视觉感知。印象派画阳光,画四季时间的色彩变化,颜色夺目,把人最直观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 而我们一直会对中国山水画有一个误会,就是其没有颜色,或者说没有时间的变化,看不出是清晨还是晌午,看不出是春天还是秋天。 我们先来看看距今1000多年前的董源所绘山水画的题目吧,这就有《夏山图》《夏景山石待渡图》《寒林重汀图》《寒坡宿雁图》《春泽放牛图》《秋山行旅图》《江堤晚景图》……有些画虽失传,可从其传下来的题目上就能瞧出画者对于季节时间的感受与把握。 中国山水画自有时间,一种超脱俗世而达亘古不变的时间意味,这种时间意味凝固而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山水空间。 我特别喜欢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自己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第十七书画篇,专门写到董源: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其言语透露了几个意思:一是董源是南唐中主李璟时候,皇宫北苑的官员,犹想过去南唐是五代十国版图比较大的国家,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最盛时期幅员35个州。 我们比较熟悉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南唐三世李昪、李璟、李煜,使得江淮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尽管覆灭,可南方的文化得以传承。 我也时常思绪,或许只有这人口富饶的江南,才能造就这般南派的山水,好躲入这山水画中松快些,让人觅得一处幽静。山水画从空间上把人从俗世里拉开些许,方得艺术之妙。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印象中,董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熟宣上作画的艺术家。从他开始,大家开始从绢素作画开始关注在宣纸上作画。那个时候,后主李煜精选皖南宣纸、在南京特设局令承御监造和创制加工一种珍贵宣纸,因成纸后贮藏于南唐烈祖李昇的澄心堂,故后人称之为“澄心堂纸”,而董源有幸使用这种“澄心堂纸”,“李后主少时遣人于庐山爽皑地为精舍,极一时林泉之胜,既成,命宫苑使董源以澄心堂纸写其图来”至董源运用“澄心堂纸”名声大振,古今传颂。 照应佐证董源山水画对于时间的敏感,“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其对于晚景远峰反照之色总有妙处的拿捏。 再就是这句话: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沈括作为科学家提供了很有意思的美学词汇,用笔甚草草,草草不是草率不是慌乱,在中国的美学中是不经意,是随性,是胸有成竹般的率性用笔。 千年前,董源就非常明白用笔的道理,这般草草印象的用笔所达的艺术效果,就是近看没有什么特别的物象,可远观景物非常凸显,灿烂亮丽,这番“祖述源法”也可注解西方印象派。 山水画不是用笔的问题,而是背后艺术家的“幽情远思”,是背后所明白的艺术规律,最后才能营造出山水画的异境空间。 ▲五代董源《溪岸图》。在北宋美术评论家郭若虚所记述的《图画见闻志》里,写道:中主李璟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 《潇湘图》是明代大艺术家董其昌的钟爱,图卷前后都有他的题跋,前面写有:此卷余以丁酉六月得于长安,卷有文三桥题,董北苑字失其半,不知何图也。既展之,即定为潇湘图,盖宣和画谱所载,而以选诗为境,所谓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耳。忆余丙申持节长沙,行潇湘道中,蒹葭渔网,汀洲丛木,茅庵樵径,晴峦远堤,一一如此图,令人不动步而重作湘江之客。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凤,此卷尤奇古荒率。僧巨然于此还丹,梅道人尝其一峦者,余何幸得卧游其间耶。 卷尾有:余以丙申持节吉藩,行潇湘道中,越明年,得此,北苑潇湘图,乃为重游湘江矣,今年复以较士湖南,秋日乘风,积雨初霁,因出此图,印以真境,因知古人名不虚得,予为三游湘江矣忽忽已是十年事,良可兴感,万历乙巳九月前一日书于湘江舟中董其昌,万历癸丑射阳湖舟中阅。四月十七日。 ▲董其昌《潇湘图》卷前卷后题跋 到了现在来看《潇湘图》,理当把董其昌的字也融到其中一起来欣赏,明代大艺术董其昌的字本身就是宝贝,而备受大艺术家喜爱的《潇湘图》更是国宝一件。 想必董其昌的品味品鉴不会错,从他的题跋内容来看,《潇湘图》是董其昌根据南朝的山水诗人谢朓所写的“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而得名,其唐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山水画,“以选诗为境”用诗意来催发画境,从来就是文人山水画对画者与观者的要求,要求大家有种领悟艺术的通感,可以在赏画时调动迁移自己的人文艺术的知识,用故事的方式去催动对画卷的欣赏。 比方说一看到《潇湘图》,就自然想到李成、宋迪、张远的《潇湘八景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从古至今写潇湘的诗歌也不少,曹植的“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刘禹锡的“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杜甫的“宿留洞庭秋,天寒潇湘素。”柳宗元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陆游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诗情画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有关潇湘特有的文化空间。 ▲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 再观《潇湘图》尽是词穷,我不想说什么“晴岚烟云”“披麻山水”“迷蒙幽深”这些套话,我们在学习古文古画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度解读,当用其自身言语和图像来做注解。 这不,董其昌的图卷题跋就其描写山水的内容就非常到位,可探其表述的源头。“行潇湘道中,蒹葭渔网,汀洲丛木,茅庵樵径,晴峦远堤一一如此图,令人不动步而重作湘江之客”“今年复以较士湖南,秋日乘风,积雨初霁,因出此图,印以真境,因知古人名不虚得”,图卷虽然“用笔草草”可“景物粲然”“印以真境”,云雾暗晦,朦胧空澄之间,泛舟江渚,撒网捕鱼,岸芷踏歌,画卷生辉,几组赋色人物恰似宝石镶嵌。 ▲明代沈周的《蜀道难图》 ▲清代石涛《古木垂荫》 ▲近代黄宾虹《山水图册》 我把《潇湘图》拿给学生看,学生竟会自然对应其时间,说是清晨之气扑面而来,阳光没有那么刺眼,雾蒙蒙的,比较淡雅。还与我交待潇湘神话,说潇湘是娥皇、女英得知丈夫舜去世而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之地,后世有“潇湘竹”及“湘女多情”的说法皆源于此。 先秦《山海经》所载:“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风,交潇湘之渊”。 古人相思寄情于潇湘,连《红楼梦》里也有潇湘馆,《潇湘图》是一幅中国地道的山水图卷,是一幅能惹人多方思绪的中国文化图卷。 画家介绍: 在美术史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历史中的每个人物都活在后人的评价中,其实很难见到那个真实的人物。有关董源记载甚少,五代南唐江西人,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很难还原真实的董源,而可见的是米芾口中的董源,董其昌笔下的董源。 备课思绪: 用同学们会背的诗歌来创作山水画是一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画与诗的关系,理解中国文化非常重要。古法临摹也很重要,用笔用墨倒不难,关键是学生要感兴趣。美术种类题材繁多,不用硬逼着学生临摹得有多么形似神似,而是能从山水古画中体会艺术的关系,浓与淡,浓郁与淡雅;疏与密,疏朗与缜密;远与近,旷远与近观,让学生能感受山水画独有的魅力,如董其昌于《潇湘图》所言“余何幸得卧游其间耶”。 同学感受: 阮诗琪: 这幅画,山和缓连绵、水静谧宽阔,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浓淡墨色的使用,整个画面显得非常宏大辽阔,却又让我感到非常恬静、平和。画面上有的人在船上看风景,有的在岸上迎候亲友,有的在撒网捕鱼,使整个画面生动了起来。最后我感觉画中人物用白粉一提,让整幅画又鲜活了。我非常喜欢这幅画! 阮诗琪画 任奕凝: 这幅画让我感觉是清晨,阳光没有那么刺眼,雾蒙蒙的,人很少,比较淡雅。董源是一个画画非常巧妙的人,因为一般我们画画都是用线来氤染着画的,而董源不是,他是用点和糙笔来画的。我感觉董源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在这幅画右侧有一艘小船,船上有五个人,其中两个人穿着深红和花青色衣裳,还打着伞,我猜他们是夫妻。再看那三个人,我猜是摇撸的。看两侧,还有许多草和树,让我感觉生机盎然。 任奕凝画 姚菩然: 从全图来看,这幅画气势开阔,气韵生动,画卷搭配很有层次感,山林层叠,用水来烘托山,水用留白的方式表示,一条条小舟荡于水波之上,远看朦胧未净,不免让人有心旷神怡之感。通过对国画的学习,我理解山水画须注重山水之间的远近疏密,还有近实远虚,偶用枯笔,水用留白,这些手法可以让一幅画深幽疏远,很有意境。 姚菩然画 统筹/靳晓燕 编辑/邢妍妍 |
|
来自: 昵称6227883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