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有件旧藏名叫虎蓥,曾经流失海外,回归后它的功能争议不断

 历史解密坊 2019-02-20

有这样一件青铜器,它本是清朝宫廷收藏的文物,可人们还对它的名称,甚至是它的真正功能都始终争议不断。那么,这件青铜器到底是什么来头?它的争议又出在哪里呢?接下来,就让小编为您讲解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关于这件青铜器,目前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虎蓥。虎蓥的造型很奇特,考古人员对虎蓥的专业描述太专业,什么器型作侈口,言唇,短束颈,等等。这里,小编只想用通俗的语言描述给大家:虎蓥的外形象一只扁平的茶壶,有长长的壶嘴,有宽大的握把,有一个厚盖,据说盖子和把手之间还应该有链子连接,只是今天已经遗失了。厚重的盖子顶端,用圆雕的手法雕有一只呈向前扑的样子的老虎。它的长长的壶嘴,同样也被做成一只伏虎的造型。虎蓥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根据它的盖子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得名的。

虎蓥的身世还很传奇。它本是西周晚期的文物,距今已经有3000余年。曾经是清朝皇家的珍藏的文物,却被八国联军劫至海外。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几经辗转,于2018年11月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而这件虎蓥最神秘的地方,是它的功能。也就是说,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到底用它来做些什么,至今存在着争议。

在虎蓥的盖子内部,铸有四个字的铭文——“自乍共鎣”。最后这个“鎣”字,让人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据史料记载,在周代,“鎣”其实是一个别称,它的本身应该叫“盉”。根据我们已经的考古信息,盉是古代人们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酒器。准确地说,叫调酒器。古代的人们在聚会时,会把不同量的酒和水放进盉里。虽然配制不出五颜六色,各种味道的鸡尾酒,但还是完全可以调和出浓酒、淡酒,并让酒达到最适合的口感。

可是,盉的这一功能也受到了质疑。还有人提出,盉不是调酒器,它只是专门用来盛酒的酒壶。它的造型适合装酒,长长的流适合倒酒,不至于洒得满桌子都是。重要的是,盉这件器物下设的三个或四个高足,正好可以在底下燃炭点火。点火干什么用,当然是温酒啊。从古至今,我们都在推崇白酒“温”着喝,所以才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有意思的,以上都不是虎蓥功能普遍认同的说法。

目前,对虎蓥功能最普遍认同的说法是,这是一件祭祀时用的礼器。理由还是来自于虎蓥盖子内部的那四个字铭文--“自乍共鎣”。专家们分析,“乍”字反书,应该是“作”的意思。“鎣”是器物的名称,不用说了。关键在“共”字上,共是供的初文,古书中记载:“供,祭也。”“供,奉也。”很明显,在古代,供,指的就是供奉,祭祀。因为这行铭文,得出的结论是虎蓥是商代的一件祭祀的礼器。

除了这件虎蓥,今天,人们还出土了好几件蓥器。比如:伯百父蓥等等,它们形制基本相同,但却造型各异。而且,每一件都是国宝级的珍品。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件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蓥器的真正用途是什么。那就等待吧,历史告诉我们,不论任何事情,总有一天,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