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虎纹铜尊

 慧然 2012-10-17

龙虎纹铜尊

龙虎纹尊:虎纹铜尊(简称龙虎尊),因其主题纹饰有龙虎而著名(见图)。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龙身蜿蜒,龙首探出,额有双角,阔吻巨口,两眼大睁。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虎头居中,为高浮雕,左右两侧是虎身,为浅浮雕。裸体人头已被老虎含噬口中。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在古代青铜艺术杰作中,此件龙虎尊当为佼佼者,被文物考古界视为珍宝,当之无愧。龙虎尊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饕餮纹尊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编辑摘要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基本简介
3 文物溯源
4 国宝故事

龙虎纹铜尊 - 基本信息

龙虎纹铜尊龙虎纹铜尊

类别:青铜器

文物尺寸:通高50.5厘米,口径44.7厘米

年代:商代出土:1957年于安徽省阜南县常庙乡出土

鉴赏要点

1、铜尊的3组“虎噬人纹”图,神秘而恐怖。

2、尊腹里随外表纹饰凹凸而作相应的凹凸状,鲜见于其他器物,为其特色。

龙虎纹铜尊 - 基本简介

龙虎纹铜尊,中国国家博物馆五大镇馆国宝之一,位列第三。它通体呈圆体,口部相当厚,至颈部逐渐减薄,这种造型使得整个青铜器给人以厚重朴拙之感。其整体造型独特,做工精美,繁复的纹饰更为它增添了一份传奇与神秘,是中国商周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

高近半米,重约20公斤的龙虎纹铜尊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饰有三组相同的“虎噬人纹”,中间为一突出器表的立雕虎头,两侧展开双身,虎尾下垂,饰条纹。虎口下是一个人形,双臂向上曲伸,两腿向下蹲曲,虎作食人状。两组虎尾下饰以扉棱为鼻而组成卷云角、上卷尾的连体兽面纹。

为什么把“虎口衔人”这样骇人的图纹雕于这口尊上呢?因为殷商时期的中原,野生动物众多,虎是一种形象威猛的食肉动物,所有其它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成为它的口腹之物,所以在中国先民的心目中,虎也有神圣的一面,比如四方神灵中,东方属青龙,西方属白虎;龙管水族,虎管百兽,享有与龙同级别的地位。“虎口衔人”突出了虎凶猛恐怖的一面,与青铜器上其它神秘阴森的纹饰一样,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使人产生强烈的敬畏感,以此营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龙虎纹铜尊 - 文物溯源

狞厉之美——龙虎纹铜尊狞厉之美——龙虎纹铜尊

,是中国古代一种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根据文献记载,远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已经铸造铜器。商代后期,青铜器制造水平达到了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数量增大、造型秀美和花纹繁缛细密等特点。这件龙虎纹铜尊(简称龙虎尊),因其主题纹饰有龙虎而著名(见图)。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龙身蜿蜒,龙首探出,额有双角,阔吻巨口,两眼大睁。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虎头居中,为高浮雕,左右两侧是虎身,为浅浮雕。裸体人头已被老虎含噬口中。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在古代青铜艺术杰作中,此件龙虎尊当为佼佼者,被文物考古界视为珍宝,当之无愧。龙虎尊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饕餮纹尊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中国是文明古国,数千年来地下不知埋藏了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早在抗日战争期间,阜南县一农民也是在润河打鱼,一次曾打上来13件古铜器,都是商代晚期青铜炊器,如鼎、鬲等。

龙虎纹铜尊 - 国宝故事

龙虎纹铜尊龙虎纹铜尊

一网捞出八件宝

每一件国宝都有着传奇的经历,而这个被文物考古界视为至宝的商代酒器的“出水”就更显得离奇,因为,他是被一个安徽的农民从水里捞出来的。

1957年6月的一天,安徽省阜南县常庙乡一位叫徐珽兰的农民在润河湾捕鱼,一网撒下去,圆圆地罩住一大片,他慢慢收网时,感觉网很沉,似乎有大鱼在动,心中一阵高兴,可是等拉上来一看,网内却是些叮当作响的铜器,绿锈斑驳,形状奇特,总共8件,两两成双,基本上都完好无损。徐珽兰觉得废铜烂铁也能换钱,就把它们弄回了家,摆在自家仓房里,没想过什么“宝不宝”的。

安徽省博物馆辗转知道这事后,就派出考古人员前往调查,经过清理鉴定,这8件文物都是商代晚期青铜酒器,它们是:龙虎纹铜尊和饕餮(tāotiè)纹铜尊各 1件,铜斝 (jiǎ)、铜觚(gū)、铜爵各1对,每件都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奇妙,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这里摆放的龙虎纹铜尊,是那8件“出水”器物中的精品。

出土文物大都是随葬品,埋藏于墓葬中。那么,为什么这8件文物却在河里?因为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靠近淮河中游北岸,在商代应为淮夷族活动的区域,依据当时考古调查的推断,可能是很早以前,洪水泛滥,河道变迁,就把埋藏在地下的整个棺木及随葬品,一下子都冲入河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