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后,东吴控制荆、扬、交三州四十五郡,拥有二百六十多万人口、二十余万军队,实力是蜀汉的两倍。除此之外,东南的地理环境也比巴蜀优越。东吴北伐,不仅没有长途跋涉的艰辛、没有转运粮饷的困难,还能利用水运、节约时间,并对曹魏核心区构成直接威胁。 但是,东吴北伐数次,不是顿兵于合肥,就是受阻在寿春,连淮河都没有看见过。总的来说,东吴对曹魏的威胁远低于蜀汉。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如下: 一、格局太小 黄巾军作乱后,天子权威沦丧,董卓随意废立、袁术自立为帝、袁绍另立皇帝。唯有曹操独具慧眼,把天子迎到许昌、获得大义名分。立足河南后,曹操不计出身、选才以能,因而摆脱士族的制约,最终击败袁绍、重新统一北方。 为成就功业,为在乱世中站稳脚跟,为吸引人才投奔,空有宗室身份却出身卑微的刘备,打出“复兴汉室”的口号,在整个天下伸张正义。 孙氏父子是江东豪强、野心勃勃,对汉朝没有忠诚,天下大乱后便谋求割据。鲁肃为孙权作出的规划,全是围绕割据东南这一目标。为夺取荆州、遮蔽上游,孙权可以不顾大局、与刘备翻脸开战。 和曹操、刘备相比,孙权明显志向浅薄、眼界狭窄。 二、战略失误、战术呆板 伊洛盆地与鲁南丘陵是华北平原上少有的险要,因此南方北伐,要么出江汉、攻洛阳,要么走徐州、取山东。 为了荆州,孙权费尽心机,得手后却满足于隔江对峙,北伐都是以淮南为主攻方向。江淮平原利于骑兵驰骋,因而水军优势被抵消。并且,淮南离洛阳较远,对曹魏影响不大。 “守江必守淮”、“无两淮必弱、无两湖必亡”。因此,争夺淮南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攻合肥、围寿春、逼淮河,套路太过明显,使得曹魏准备充分,所以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此外,过分依赖水军,使得东吴对步兵建设严重不足。 三、内部不稳 对世家豪强的态度,是影响三国国祚的重要因素。 北方士族支持袁绍,所以曹操全力打压、扶持寒门。为了篡汉,曹丕被迫妥协、接受九品中正制、保证世家的权位。不过,依然对他们防备和猜忌。 蜀汉坚持察举制度、打压豪强,使得原本就反对外来势力的四川大族离心离德。蜀汉灭亡时,这些人冷眼旁观、坐视不理。 对于本土世家与南下豪强,孙权一视同仁。只是,本土世家做大后,干涉皇位传承。于是,孙权一边利用,一边打压,陆逊就是这样被猜忌而死。 四、与蜀汉貌合神离 蒋琬主政后,计划东出汉中、攻取南阳。东吴荆州守将朱然、步骘得知消息后大惊,连忙要求孙权增兵防备。两国之间的貌合神离由此可见一斑,通力北伐就不可能实现。 东吴的内敛、保守、偏安造成了深远影响。首先是存在感和影响力非常弱。赤壁与夷陵这两场经典战役,大部分人关注的焦点居然是曹操、刘备。其次,丧失正统地位。南宋初年,官方正式以蜀汉为“正统”,东吴沦为三国之一、六朝之一,直接以江东孙氏代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