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中10例以左心室源性心律失常并左心室运动功能异常患者的典型表现可总结为:(1)频发源于左心室心肌的室性早搏;(2)心脏形态学表现为左心室腔明显扩大;(3)局部室壁被脂肪或纤维脂肪替代,相应节段变薄并收缩运动减弱,甚至形成室壁瘤或瘤样扩张[9,10]。
一、ALVC的命名
ALVC相当罕见。Norman等[3]报道了桥粒珠蛋白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从病理学角度发现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与左心室相关,建议将其命名为ALVC。Bauce等[2]报道2例猝死的桥粒珠蛋白基因携带者,建议命名为'桥粒心肌病'(desmosome cardiomyopathies)。Okabe等[11]报道了1例多年室性心律失常的男性患者,心肌活检提示左心室纤维脂肪样改变,未见缺血及炎症改变,右心室形态正常。Suzuki等[12]报道了1例右心室正常而主要累及左心室的患者。De Pasquale和Heddle[13]报道了1例猝死的年轻男性患者,尸检发现该患者左心室有纤维脂肪浸润,右心室未见异常。与上述个案相比,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本组例数较多,并与ARVC组对比分析了心脏形态及功能差异;第二,明确了左心室室壁为脂肪或纤维脂肪所替代,继而导致左心室室壁节段性变薄及室壁运动异常;第三,发现ALVC右心室运动功能大致正常,大部分未见明确脂肪或纤维脂肪替代,仅1例可见纤维脂肪替代,这与ARVC明显不同。因此,笔者认为相对于ARVC,本研究患者称之为ALVC更为合适。
二、临床特点和MRI表现
由于ALVC病理及影像上均表现为左心室心肌的脂肪及纤维脂肪浸润,继而导致患者频发的室性早搏,甚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14],因此临床表现极易与ARVC混淆。本研究结果显示ALVC患者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胸闷、心悸、胸闷、晕厥等为主,与ARV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进一步电生理检查(标准12导联心电图/Holter/电生理标记)可提示两者之间心电学的差异,ALVC室性早搏来源于左心室心肌,不同于ARVC;另外本研究提示ALVC易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因此,对于心悸、心慌等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临床要注意鉴别室性心律失常的异位兴奋点来源。如果来源于左心室,需要警惕ALVC。
MRI则进一步揭示了ALVC的典型特征,ALVC与典型ARVC在MR上差异很大。ALVC以左心系统的脂肪及纤维脂肪浸润为特征,受累节段的收缩功能减低,而右心室几乎不受累,未见ARVC典型的脂肪或纤维脂肪浸润,亦未见局部或整体的右心功能异常,与文献报道类似[11]。ARVC晚期左心室亦可受累,但一般右心室形态及功能改变较左心室更为显著[7],与ALVC右心室几乎正常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此类患者形态及功能改变极易与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相混淆,部分患者超声心动图误诊为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究其原因,主要是该病表现为节段性的室壁运动异常。但与陈旧性心肌梗死不同,该类患者还具有以下特点:(1)几乎均累及左心室下侧壁,组织上以脂肪及纤维成分替代并收缩功能异常;(2)左心室侧壁及其他部位亦可受累(如室间隔脂肪浸润等);(3)Holter/ECG提示频发左心室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4)冠状动脉无有意义狭窄;(5)临床患者以心慌、心悸、晕厥为首发症状,无典型心绞痛表现。
同时,该病亦需要与双室受累的ARVC鉴别。本研究ALVC组中右心室不受累或仅轻度受累,受累右心室形态学仅表现为右心室腔轻度增大,右心功能轻度减低,仅1例可见异常脂肪浸润影像表现。而ARVC合并左心室受累较常见,也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脂肪或纤维脂肪浸润[15,16],但其一般是ARVC晚期(临床Ⅳ期),是在显著右心扩张及功能减弱的基础上,发生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异常,但本研究患者几乎单纯表现为左心受累,右室不受累或仅轻度受累。而右室轻度受累很可能是继发于左心功能不全。
本研究超声心动图在2组中的诊断准确率均不佳,主要是受其视野小、操作者依赖性强、软组织特异度低的影响。MRI被认为是评价非缺血性心肌病最佳的无创影像学技术[10],其良好的组织学特性能够进一步完善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7,14,17]。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心肌活检是诊断本病'金标准',但受取材所限,病理学不能与影像学严格对照,导致本研究只能以影像学诊断为参考。另外在我国心脏移植或尸检实施难度较大,再加上诊断方法的限制,使得我们获得患者病理学资料,达到组织学诊断十分困难。尽管MRI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限制[9,17,18,19],如患者合作欠佳或心律不齐都可能降低图像分辨率,致使室壁不易清晰显示;心包周围脂肪组织及心腔内较缓慢的血流信号也会影响室壁厚度的判断,进而影响心功能的准确评价。影像科及临床医师对本病缺乏必要的了解,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病的诊断。
由于本研究搜集样本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不能得到精确的统计学结果和流行病学规律。我们未对本研究进行必要的随访观察,对本病进展及预后效果不能准确评价。缺乏基因学资料,也是诊断本病的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对比典型ARVC,本研究报道的左心室受累型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虽然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与之类似,但经MRI'一站式'评价,其心脏形态、功能及心肌病变部位显著不同,后者典型特征可总结为组织上以左心室脂肪有/无纤维替代,功能上以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临床上以左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为特征的一类特殊类型的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