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说,自律给我自由,这句话非常之正确,健身从训练,饮食,作息,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自律。 遗憾的是,开始健身之后,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自律,养成良好的运动以及生活习惯,而对剩下的大多数而言,“自律”或者说“毅力”是一件奢侈品——然而这并不是你的错。 因为我们的大脑本来如此。 自律很好,但自虐不是有很多人参加过这种打卡活动,健身,读书,背单词,兴冲冲地发朋友圈。 一个月,两个月之后,一切打回原型。 当你无法持续的时候,媒体不会告诉你, “如何才能做到自律”, 他们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 “你要坚持,你要自律”。 于是你只能归咎于“不行,我毅力不够,做不到自律,还是安心做个loser吧”。 是这些活动不好吗? 不,它们很好。 那问题出在哪里? 因为对你而言,这不是自律,是自虐。 如果一件事情,你需要“逼着”自己才能做,那你为什么要做它? 健身也是一样,问问你身边坚持健身一年以上的朋友,有谁是要“逼着”自己去健身的? 如果健身不能让你感到快乐,那你为什么要去健身? 趋利避害是本能我们的大脑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历程里,学会了一样本能,叫做“趋利避害”。 狩猎时代,当你面临一头猛兽,你的大脑会评估,如果我上去干它,能杀死它,还是会被它吃掉? 农耕时代,当你面临春耕,你的大脑会评估,我播下的种子,能不能在我饿死前收获? 渐渐地,那些不擅长趋利避害而判断错误的人类,都被进化所淘汰了,直到现在。 当你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去做这件事情时,大脑会本能地思考(很可能是无意识的): 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 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坏处; 对健身而言,坏处是确定的,即时的,比如 侵占你的时间; 消耗你的体能和精力; 你不得不远离一些好吃的; 。。。 而好处呢,又是“不可预期”和“遥远的”: 也许我能瘦下来吧; 我能变得更强壮吧; 会有妹子喜欢我吧; 。。。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它对即时反馈会有明确的应答,但对于长期的远景,就实在不那么感冒。 很可惜,健身的明显效果都是以月,半年甚至年来计算的,所以你的大脑抗拒它,其实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而自律的本质,就是当我们的大脑认为这件事情的”坏处“大于”好处“时,仍然选择与自己的本能去对抗,那么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大脑恰恰又不喜欢做健身训练这种单调重复的枯燥劳动。 幸好,几千年前治水的大禹就告诉过我们: “堵不如疏”。 你一定不会逼自己去打游戏,看电影,或者逛淘宝,因为 “这个事情太TM好玩了”。 这就是“疏”。 好玩的关键在“成长”健身也是一样,老杨认为,要做到“疏”,给予大脑即时的反馈,让它觉得“好玩”的关键就在于 “成长”。 “成长”就是给大脑一个即时的反馈。 当你比上一次训练举的更重,跑的更快,游的更远,那么大脑收到这样的反馈之后,会激发大脑内的激励机制——多巴胺,让你觉得爽,觉得满足。 这也是老杨一直强调你需要“训练”而不是“锻炼”的原因,“锻炼”给不了你成长。 我带过很多学员,有的同学从未有过任何运动经历,但在我的基础力量训练入门课上,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动作&发力模式后,一个瘦弱的女生可以推起一根标准奥杆,一个瘦弱的男生可以拉起自己两倍体重的杠铃,他们会对自己说: “我从来没想象过能举到这么重”。 有了这样的正向反馈之后,只要没有被意外打断,他一定会持续训练,因为他们还将一步步举的更重,变得更强壮,这个时候,健身的好处才变得看的见的,可预期的。 如果你一直在坚持健身“锻炼”,那么我建议你要么把它换成“训练”,要么干脆换个运动项目,去打打球游游泳跳跳广场舞什么的,都比逼着自己待健身房里强。 老杨并不是在这里说反话,来讽刺无法坚持健身的人。 不是的,我也无法坚持每天去背单词或者学唱歌。 生活本来就很苦很累了,不是吗? 你的时间,应当用在能够使你快乐,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今日例汤: 如果你需要“逼着”自己去健身,那么我猜你一定很痛苦,也不会有进步。 作者简介:我是老杨,营养师,力量举运动员,健身六年的腾讯高级产品经理,原创健身科普作者,“科学健身”和“力型兼备”信条的践行者,如果要查阅更多文章和交流,请关注公众号:健身小食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