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赵公桥位于海陵北路末端,跨在新通扬运河上,1753年初,知州赵天爵倡建,故名。1958年,开挖新通扬运河时,赵公桥被拆;1966年,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更名为迎江桥;1987年,对被行船撞裂的中孔桥桩进行加固,并拓建人行道,复名为赵公桥。 1998年,赵公桥已经成为危桥。2001年,危桥被拆,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姜永荣同志为其解决了五千万建桥资金,并两次登上高高的施工脚手架,亲自了解、检查桥的粉喷桩、灌注桩和盖梁、空心板的施工质量以及吊装安全,于2002年底建成了大型现代化钢结构桥,又改名为迎江桥。由于引江河的开挖,已经架有了九座桥梁,考虑到再叫迎江桥不妥,故确定仍恢复赵公桥名,至今。 光天化日,行凶肇事,天理难违,国法难容。霍起一刀,老头子就把儿子的头给砍了下来,谁知头一掉到地上就像个球似的在直向前滚。老头子知道这小子不服,便挥鞭策马紧紧追去,一直追到北城门外演化桥北,马才终于追到了那颗飞滚的头颅,老头子赶快从马上跳下来,一脚踏住了儿子的头发。从此,踏儿头这个地名就这样传下来了。 于是,缪五便到州衙申述发愿造桥储钱于井的经过。知州赵天爵闻之大喜,随即亲临永宁寺,命人下井捞钱,不到半日,就在大殿上清点钱数,好家伙,足够造桥之需,开工造桥。哪那么简单?城北三里许的赵公桥,是泰州所有古桥中最难修建的,因其跨度太宽,而赵天爵为了沽名钓誉,他知道此桥难以建造,也象征性的拿出来一吊钱赞助,并示意地方士绅取名赵公桥。蛟龙闹水庶民愁,钓誉州官把姓留;鸾鸟飞天逢盛世,尾巴一摆到窑头。 也有传说,过去这里的河上有座破桥,行人来往非常不便。为了修桥,当地有个叫赵公老儿的,他每天脸朝南,跪在桥头,向过往的行人化缘,手里还拿着个算盘和本簿子,写上捐钱人的名字。在他的带动下,有人在永宁寺化缘,有人外出化缘,最后桥建成了,因为他诚心为百姓,大家将这座桥取名为赵公桥。由于历史上泰州被风水形家称为凤凰城,此桥正好在凤之尾部,就称之为凤尾桥;源于桥主要由水夫缪五积钱建成,工匠们在桥上砌了五座土地庙,以留下怀念缪五的印记,就称之为五庙桥。 赵公桥外水湾环,左右居人颇爱闲;每到夕阳新月候,许多笠影倚栏杆。清代诗人、泰州人康发祥的这首诗,道出了住在这里的人的闲适情调。“赵公桥畔柳丝丝,桥过鱼行土地祠;夹岸网师停舴艋,满船红日映鹭鹚。港口南来垎岸高,形同八阵寓兵韬;士诚创与开平创,万户千门擘画劳。”康发祥他告诉人们,由城里向北,过了赵公桥,即海陵城和港口镇之间,是个好去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