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州赵公桥有哪些传说?赵公桥被称作什么桥?

 梧桐吟 2019-02-20

泰州赵公桥位于海陵北路末端,跨在新通扬运河上,1753年初,知州赵天爵倡建,故名。1958年,开挖新通扬运河时,赵公桥被拆;1966年,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更名为迎江桥;1987年,对被行船撞裂的中孔桥桩进行加固,并拓建人行道,复名为赵公桥。

1998年,赵公桥已经成为危桥。2001年,危桥被拆,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姜永荣同志为其解决了五千万建桥资金,并两次登上高高的施工脚手架,亲自了解、检查桥的粉喷桩、灌注桩和盖梁、空心板的施工质量以及吊装安全,于2002年底建成了大型现代化钢结构桥,又改名为迎江桥。由于引江河的开挖,已经架有了九座桥梁,考虑到再叫迎江桥不妥,故确定仍恢复赵公桥名,至今。

相传,康熙乾隆年间,在城北槐树巷北的踏儿头,为是渔民、虾农居住的地方,其地名与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教子有关。尉迟敬德他有三个儿子,老巴子尉迟宝善不学好,仗着老头子的势力在外欺人,霸占民女,残害乡民。老头子倒是不护短,一时里气得浑身直发抖,胡子直翘。有天老头子听人说老巴子在泰州南门外把人打死了,立即跨马持刀,一口气就赶到了出事地点,却见儿子昂首挺胸迎面,更是火上加油。

光天化日,行凶肇事,天理难违,国法难容。霍起一刀,老头子就把儿子的头给砍了下来,谁知头一掉到地上就像个球似的在直向前滚。老头子知道这小子不服,便挥鞭策马紧紧追去,一直追到北城门外演化桥北,马才终于追到了那颗飞滚的头颅,老头子赶快从马上跳下来,一脚踏住了儿子的头发。从此,踏儿头这个地名就这样传下来了。

话说踏儿头一带,有个青年单身汉缪五,以帮人挑水为生。他天天到罗浮山畔的天滋河上挑水,那个时候天滋河上没有桥,看到来往行人非船莫渡,每当人多争渡或狂风暴雨时,尤其是到了大水时节,湍急的河水咆哮发威,船翻人亡的惨景时有发生,出行很不方便。缪五心中发愿造桥以利行人,为了攒钱,他省吃俭用,连老婆都不娶,天天将挑水得来的钱,暗暗投到附近的永宁寺一口古井之中,三十年如一日,直到乾隆十八年(1753),估计投井之钱足敷造桥之用。

于是,缪五便到州衙申述发愿造桥储钱于井的经过。知州赵天爵闻之大喜,随即亲临永宁寺,命人下井捞钱,不到半日,就在大殿上清点钱数,好家伙,足够造桥之需,开工造桥。哪那么简单?城北三里许的赵公桥,是泰州所有古桥中最难修建的,因其跨度太宽,而赵天爵为了沽名钓誉,他知道此桥难以建造,也象征性的拿出来一吊钱赞助,并示意地方士绅取名赵公桥。蛟龙闹水庶民愁,钓誉州官把姓留;鸾鸟飞天逢盛世,尾巴一摆到窑头。

当时建造桥梁的工匠心里透亮着,纷纷为真正出钱建桥而默默无闻的缪五不平,将造桥多余的砖石在桥上砌了五座石佛龛土地庙,五庙者暗指缪五也。桥下河水从十八个桥墩间潺潺东流,桥上五座土地庙香客不断,每到朔望之日更是人头攒动。《道光泰州志》记载,嘉庆年,僧润躬重修永宁寺,里人呼为北天滋庙,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净因寺又称南天滋庙,始建于五代宋初年间。)民国时,永宁寺仍香火兴旺,后大雄宝殿被日军飞机炸毁,驻扎在赵公桥下的日军为了防止活跃在里下河地区的新四军及其抗日武装进城袭击,拆除了所有的庙宇。

也有传说,过去这里的河上有座破桥,行人来往非常不便。为了修桥,当地有个叫赵公老儿的,他每天脸朝南,跪在桥头,向过往的行人化缘,手里还拿着个算盘和本簿子,写上捐钱人的名字。在他的带动下,有人在永宁寺化缘,有人外出化缘,最后桥建成了,因为他诚心为百姓,大家将这座桥取名为赵公桥。由于历史上泰州被风水形家称为凤凰城,此桥正好在凤之尾部,就称之为凤尾桥;源于桥主要由水夫缪五积钱建成,工匠们在桥上砌了五座土地庙,以留下怀念缪五的印记,就称之为五庙桥。

为了缅怀姜永荣同志勤政为民,造福泰州之业绩,有人又特以姜公名桥。清代山西人乔松年官任泰州时,曾撰《长桥烟景》:细雨疏疏带晚烟,桥头回首觉春妍;最怜泽国呼鸥地,恰是花阴试燕天。一杵凉钟岩树杪,凡人轻笠石栏边;诗情何用思风雪,唤作罗浮境已仙。(诗中罗浮,即赵公桥西水中之罗浮山,指旧时泰州人对山的向往,但他们始终爱的仍是水的本色。)

赵公桥外水湾环,左右居人颇爱闲;每到夕阳新月候,许多笠影倚栏杆。清代诗人、泰州人康发祥的这首诗,道出了住在这里的人的闲适情调。“赵公桥畔柳丝丝,桥过鱼行土地祠;夹岸网师停舴艋,满船红日映鹭鹚。港口南来垎岸高,形同八阵寓兵韬;士诚创与开平创,万户千门擘画劳。”康发祥他告诉人们,由城里向北,过了赵公桥,即海陵城和港口镇之间,是个好去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