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平台 传承中华文化祖先智慧 倡导真正的健康积极生活方式 培养人人皆可为的家庭中医师 万丈光芒已经温暖了无数个身心 中医健康之路上,我们和你一起成长 危 机 意 识 我们中国文化,有一个非常特质的优点,那便是危机意识。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未病先防,见微知著,见病知源...... 记得很小的时候,长辈们就告诉我们,你们要有忧患意识,小小不读书,大了没文化,小小不读书,大了食泥土,小小不读书,大了去牵牛...... 还有细细偷针,大了偷金,小草好拔,大草难除,学好三年,学坏三朝...... 后来接触了中医文化,传统文化,知道了众生畏果,菩萨畏因的因果定律,知道了在因地上下功夫的行为思想。 中医的病因学说,更是旗帜鲜明地告诉世人,你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饮食起居,每一个行为思想,都是你身体健康与否的因素。 《黄帝内经》曰,生病起于过用,风为百病之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以这么说,《黄帝内经》通篇都是在告诉我们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怎样达到健康精气神充满的真人状态。 这便是因上下功夫的学问,而这个学问的关键字便是“防”。 如果我们在治的层面上下功夫,这是果上用功。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大家不在疾病来临前下手,而是等到它已经长成再对付,就像一个人等到渴了再去挖井,火烧山林时再去扑灭一样费力不讨好。 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如是因,如是果。只有掐断病因,才能扭转病果。 这条定律对于未发的养生适用,对于已发的疾病同样适用。 予你不知道的那些小事儿 农村老人家都知道,见到小孩子嘴巴发臭,没有胃口,就知道快要发烧感冒了,那时赶紧清淡饮食,多喝水,再辅助吃些当地草药,或者冲剂,就可以避免烦人的感冒了。 而他们自己如果感冒发烧了,那大都与饮食积滞有关,只需要熬些青草药,再喝几天白粥拌咸菜,清清肠胃就可以了。 中医对人体调控的三个阶段 第一,内壮阶段。 第二,养生阶段。 第三,治病阶段。 内壮阶段,即无极生太极,道生一的状态,这是根本,即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太极、站桩),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静心静坐)。 这是内壮导引术的两大根本,也是整部《黄帝内经》的眼目秘髓,同时也是儒释道中最核心的修身功夫。 这里着重介绍黄庭禅坐、站桩,大家可以上喜马拉雅搜索音频,通过音频引导,进行站桩、静坐的炼习。 这是在源头上植树造林,相当于禅宗六祖的顿悟法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养生阶段,即太极生两仪,道生二的状态,这是预防防护阶段,把疾病从萌芽阶段拔除。 我们通过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调和情志,适量运动,来达到健康的状态。 这相当于中游建造堤坝,开闸泄洪,储水灌溉,禅宗神秀的渐修法门。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治病阶段,即两仪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法,道生三,三生万物的状态,这是在下游排水泄洪,清理淤泥,见沙治沙,见水治水的过程,这是大部分中国人,乃至世界人们的行为习惯。 今天要介绍一种可以同时贯穿三个阶段,从内壮到养生到治病,皆有良效,且集壮补阳气,疏通气血,排除寒湿等功用于一体的方法—— 艾 灸 灸,大致分为三种: 一为天灸// 即晒太阳,农村的娃子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如铜皮铁骨,极具乡勇彪悍之气,不怕风吹雨淋,日晒虫咬,就像军队特训出来的士兵一样,阳刚威猛,生命力顽强。 二为地灸// 即赤脚在暖热的土地上奔走徒步,非洲草原,热带雨林的原住民,没有穿过鞋,却能健步如飞,穿梭于草原森林之间,与猛兽共舞,就像田径比赛里,最猛最耀眼的永远是黑人,此地灸之功也。 三为人灸// 即今天的主角艾灸,这是运用最广泛,最受大众欢迎的方法。 艾集天地阴阳交合之气,尤善补阳气,能够调治上百种疾病。 《本草纲目》云,艾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艾灸有逐走寒湿,通透经络,温补阳气,调和阴阳,增强生命力,抵抗力,免疫力的功效。 百病多生于寒、湿、风、气、郁、痰、火、虚诸因。 痛者不通不荣也。 故 灸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 血遇热则行,经遇热则通 寒遇热则温,湿遇热则散 风遇热则出,火遇热则解 痰遇热则化,虚遇热则壮 气遇热则疏,郁遇热则开 热是一股能量,而艾灸的热能,乃醇正敦厚的天地正气所化,最能入人体经络脏腑,温补气血,让人重振精神,恢复正气,祛邪达表。 艾灸有很多方法,这里着重介绍任之堂余老师的太极周天灸。 这里节选太极周天灸的基本操作方法,想要更深入学习研究的,可以网上搜索太极周天灸的公众号。 太极周天灸的核心思想是灸骶骨。 骶骨储存着先天之精,是性能量储存的仓库,灸骶骨,上可以循督脉升清,升阳气,下可以接任脉温中、暖腹部下焦,加强性功能,促进恢复人们的生育能力、防治男科妇科病,并且将先天之气补起来,气化下焦阴邪,使肾间清气上升上济心火,达到心肾相交的目的. 周天灸操作过程中,需要施术者与患者安神定志,意守被艾灸的部位。 患者保持深呼吸的状态,尽量将呼吸变得均匀绵长。 深吸气的时候,感觉气慢慢上升到头顶,深呼气时,感到气慢慢下降到脚后跟。 这是道家的呼吸方法,也叫踵息。 1、中脘,是胃经募穴,八脉交会穴之腑会,在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气,在本穴先聚集后下行,对胸腹体表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尤以胃的疾患为先,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 2、关元穴,在任脉,肚脐下三寸处,是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还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功效。 3、八髎,位于骶部,骶骨储存着先天之精,是性能量储存的仓库。灸骶骨,上可以循督脉升清,升阳气,下可以接任脉温中、暖腹部下焦,加强性功能,促进恢复人们的生育能力、防治男科妇科病,并且将先天之气补起来,气化下焦阴邪,使肾间清气上升上济心火,达到心肾相交的目的。 4、大椎 位于颈部第七颈椎下凹陷处,是手足三阳、督脉交会处。督脉为诸阳之海,统摄全身阳气,而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故本穴可清阳明之力,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而主治全身热病及外感之邪。 5、神阙,位于肚脐。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 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时,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 用艾灸神阙能迅速补中益气,祛邪排湿,对于脾胃虚寒、失眠健忘、手足冰冷、精力不足、月经不调、顽固便秘等人群都有很神奇的效果,长期使用可以养生延年益寿。 下面的请关注:太极周天灸基础操作顺序及时间,为中脘10分钟,关元5分钟,八髎30分钟,大椎10分钟,神阙5分钟,一个周天灸下来为一个小时。 做完艾灸后一定要将左右脚踝各搓200~300下,引热下行,这样就不容易虚火上冲,表现为上火。 寒从脚底生,容易瘀堵住,用手来搓脚踝是一个修佛居士教给余老师的方法,他们在寺院里使用,治好了许多治不好的病。所以平时我们要多搓搓自己的脚踝部,保持这里经气的流通。 最后,要喝一杯艾根茶或者姜枣茶。 艾根是艾草的根,余老师说艾草是菊科植物,根系发达。艾根煮水做茶饮,清香四溢。香能散,温能通,根走下焦,且可以发芽,有生发之气,生命力极强,补脾温肾,调理肠道和小腹,效果很好。 姜枣茶中有生姜、大枣、红糖,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红糖补血活血,艾灸完喝一杯姜枣茶,更具效力。 以上是太极周天灸的方法,这是经过无数人实践过的方法,我们自己用后的切身体会是精神日渐充满,阳气日渐壮旺,身体诸多问题也会渐渐缓解或消失,特别对于体虚、寒湿、肥胖、鼻炎、肚腹冷痛、肩颈腰腿沉痛、头晕记忆力、视力听力下降等问题有明显的效果。 艾灸用于内壮,则可以一边艾灸一边站桩、静坐,如果没有人帮忙艾灸,可以利用支架灸。 这期间最好不要相互交谈,而是放松身心,让身心进入空灵清明的状态,这样得阳排寒最是迅速。 艾灸用于养生预防,可以平时艾灸,同时配合运动锻炼,饮食起居等。 肾气不足的,可以配合服用桂附地黄丸。 中气不足的,头晕记忆力下降的,可以配合服用补中益气丸。 湿气较重,肥胖懒动乏力腿沉的,可以配合服用陈夏六君子,熬脾三药粥喝(山药、芡实、炒薏仁)。 寒气较重,鼻塞,怕冷,易感冒的,可以配合服用参苏丸合玉屏风颗粒。 体虚无力,嘴唇发白的,可以用生脉饮。 气郁脾气郁闷暴躁,心情波动剧烈的,可以配合服用逍遥丸合小柴胡颗粒。 上热下寒,头重脚轻的,可以配合拍打腰腹部,按脚,跺脚,跳绳,少用眼用脑,少坐多站多走。 ...... ...... ...... 艾灸用于治疗,我们可以一边通过当地就医吃药,一边通过艾灸,以太极周天灸为底方,配合不同的穴位,以及对证的药物,久久必有吉庆回响。 所谓灸者久也,对待生命,我们首先要有敬畏心,要有长远心,养生治病不是一时的,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同时选择艾条也很重要,首先是要道地的艾绒,以及两年以上的陈艾。 所谓《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这说明要去身体上的沉寒痼冷,需要储备陈艾才可以。 我们自己在使用艾条时,用了很久的时间,才找到符合要求的艾条。 而且大的艾条,效果会更好些,在灸大艾条时,自己会感到滚滚的热力,直透脏腑,像探照灯一样,透达诸经道路,大艾条指向哪里,哪里太阳就会升起来。 这叫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要有这种感受,最好用上好的陈艾,对于身体有疾患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大家对我们的艾条感兴趣,可以先试用我们医普堂微店的艾条。 天长地久之艾,我们相约在今朝! 愿大家平安,快乐,吉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