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华 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中央电视台曾来盛泽拍摄《话说运河》,其中一集为盛泽专题,内中有丝绸场景、市井日常生活和市民熟稔的面貌,播放时引起轰动。当年电视尚未普及,转播质量尚差,然却一台电视机有数十人围观,乐此不疲。 大约十年以后浙江电视台再度来到盛泽,拍摄专题片《文化丛林·寻访运河》第六、七回——《盛泽绸乡变迁》,此次笔者全程陪同并在一些场景出镜讲解。 运河文化日益引起学术界和通俗文化界的重视。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京杭运河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6月,大运河向联合国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 一千多年来,运河用水的灵秀滋养着吴江人民的生活,创造了经济繁荣,同时运河也留下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可记可述的历史故事。 母亲河 隋大业六年(610),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北起镇江谏壁,南至杭州拱宸桥,沟通了长江、太湖和钱塘江水系,北越长江经扬州与淮河水系、黄河水系、海河水系相连可直抵河北通县。明清以后的章回小说里描述江南士子雇船赴京赶考行驶的就是这条航线,清代康熙、乾隆南巡也是这条航线。 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较之江南运河之开凿晚了299年。江南运河当之无愧成了吴江的母亲河。其实欧洲莱茵河、多瑙河沿岸的城市也有类似的说法。 江南运河将吴江县境一分为二,即运河东部地区和运河西部地区,时至今日仍有运东和运西的说法。 运河两侧,民皆逐水而居形成村、市、集镇。明以后,除县城松陵而外,沿河之西有江南市(今盛家厍);之东有八坼市,再南为平望镇、黄家溪市和新杭市(今盛泽镇旸桥港)。 后世维系两岸来往者仅松陵之三里桥和平望之安德桥、安民桥和通安桥。平望于明洪武元年(1368)建镇,镇区跨运河两岸。无桥则靠摆渡若小庞山、八坼、盛墩、黄家溪(至对岸浙江地区)。渡口均建亭供候客歇息,为运河一景。若遇到暴雨暴雪,风急浪大只能停摆兴叹。 古代行船,若遇逆风,不进则退,须得纤夫背纤拖行,纤夫之多寡视船只大小和载重。运河吴江段之侧设石板纤道和桥梁以利拖引。通行机动船以后背纤不再,作为风物遗存,吴江保存“至正石塘”这一纤道古迹,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西岸还筑有驿道,以传输官府文件,设驿站于平望,有驿丞专司其职。 大运河是条满载民族文化之河,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运河是吴江的脊梁,是吴江的母亲河。 运河与航运 当年开凿运河的初衷是漕运,运河开通以后江南盛产的大米、豆麦及杂粮、土产、丝绸、布帛等源源不断由漕运粮船北输,隋唐以后曾派驻漕运官员督办。盛泽镇曾在利济侯祠(俗称东庙)祀元代漕运神金元七;宁济侯祠(俗称西庙)祀元代漕运神金宁一。(乾隆《盛湖志》卷六) 漕运船而外,民间贸易的米粮船、丝绸布帛船、石灰船、砖瓦船、杂货船、竹木筏亦穿梭其间。科举时代进京赴考的举子(科考)船亦悠悠而行,一个来回长达数月。稍晚出现专线航船,通常是绍兴帮人士垄断的乌篷大船,扯帆摇橹,搭客载货,定期航行于市集之间,晚清,盛泽与震泽均有抵苏的专线航船,泊于阊门附近,隔日来回。 19世纪末,小火轮异军突起,烟囱突突,汽笛长鸣,劈波斩浪,成为新景,除货轮而外,还有日商和本国商人开辟的汽船航线,定时定点,快捷称便。 1896年,苏州设立海关(时称“洋关”),除管理进出口贸易、缉私、征税外也兼管航行。 苏州关曾转发(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江海关华轮暨华商挂号民船来往苏杭试办章程》,继又于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三日发布《江海关洋轮暨洋商雇佣民船或自置船只来往苏杭沪通商试办章程》,以上两文件均规定“苏杭两关间来往,则当以运河之吴江、八坼、平望、界牌①、嘉兴等处一路为正道。不准走此外内陆河道,如查有私自改道者应将航货一并充公。” 为加强此段运河的航道管理苏州关一度派员驻平望。 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马关条约》日本获得在中国经营内河航运的特权。1907年由4家日资公司合并组成的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又称日清洋行)凭其特权获准开设苏杭班轮航线,日清汽船不按规定经嘉兴而自平望转向西南入烂溪塘航道,后来华商戴生昌轮船局亦跟进。 烂溪,又名澜溪,南连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北入平望莺脰湖、草荡,全长,流经今桃源、盛泽、平望三镇区。《百城烟水》(徐崧、张大纯同辑)谓:“烂溪自乌戍(乌镇)至平川七十余里。” 其实清代乌镇与盛泽间早已通航船,当日来回,载运乌镇及周边双林、菱湖、善琏、新市等地所产之生丝。近现代乌苏、乌沪班轮亦均走此线并在盛泽停靠。 从地图②上看原苏杭线航道由平望向东南,过嘉兴折向西南抵达石门湾,此为古来传统航道,又称江南运河东线。而烂溪新航道则在驶出平望自西南向经乌镇抵石门湾,过石门湾之后再入运河故道抵达杭州。平望、嘉兴、石门湾三者在平面上为一近似直角三角形,平望至嘉兴为短边,嘉兴至石门湾为长边,两者皆是运河故道,而平望经烂溪至石门湾为斜边,去弯取直,节省了不少里程,此线称为中线,乃日本人的精明之处。另有苏杭西线则经頔塘运河西去,过震泽、南浔经湖州、菱湖、德清入杭。 民国时期苏杭班轮走的也是这条线,另一原因是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嘉兴再无前往杭州的轮船客人了。 “××”结束后不久,旅游业初兴,苏杭间开辟夜航班线,行驶双层客轮,设有卧席、坐席。两地均在18时启碇(其时尚是单休日,平时常日班17时下班),翌晨抵达,苏杭客人可以在彼地畅游一天。此轮在运河上行驶时鹤立鸡群,甚是风光,曾在吴江、平望、盛泽(滩溪桥)停靠。 烂溪塘既缩短了苏杭线航程,又减轻了平望至嘉兴段的运输压力,百年以来,自然而然成为苏南段运河主干道。解放后曾经疏浚拓宽过数次。其中,2009年启动苏南运河(江南运河)吴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该项目自松陵瓜泾口起至盛泽鸭(匣)子坝,整治里程,整治后升为三级航道,宽,深,弯曲半径,可通航千吨级船舶,如今烂溪塘成为江南新运河,汽笛长鸣,机动船以首尾相接,不绝如缕。 江南运河之西线自平望向西入頔塘(荻塘)经震泽、南浔、湖州、菱湖、德清、武林头直至杭州。 无论东线、中线、西线皆须经过平望,平望成为水路枢纽。 1930年代苏嘉公路和苏嘉铁路通车后运河客运渐衰。1980年代后期乡乡村村通了公路轮船客运告绝,而货运由于水运运量大而成本低而日益繁荣,大吨位拖驳船队穿梭于运河航道,络绎不绝。 自古以来,运河是条大动脉,通过河、港、荡、漾如小血管将吴江水乡联网成片。 运河与经济 运河南北贯流将吴江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俗称“东横头”与“西横头”,两者面积相近。隔而不断,东西两部既相互交融,又演化出彼此有所异的经济特色。 有明一代,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发展,镇、市兴起,逐渐形成东西两大经济板块。 东部几乎为纯农业区,种植口粮作物稻米和三麦,相应形成米粮加工业和米粮购销业,清嘉庆年间同里镇有大小米行72家,除地产米外,还吸引周边车坊、甪直和芦坛、金泽的大米,成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同里所产上白粳在民国时期曾占上海全市食米量十分之一以上,同里的田业公所和米业公所是当地最大的行会。跨运河之平望同为米市,亦有米业公所,民国时期同里、平望及黎里、芦墟均兴办机器碾米厂。 菜籽油是吴江的传统食用油,油菜为东部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每届清明,黄花遍野,金光灿灿。 榨油为东部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加工业,顾禄《清嘉录》谓“小满动三车”,三车之一的油车在小满过后日夜开动榨油。 经营榨油的作坊称为“油坊”(又称“油车”),清末同里镇就有13家。清光绪年间同里镇马兆源油坊脱颖而出,成为吴江最大的油坊,解放后扩大改组为马兆源油厂。此外,芦墟、莘塔、黎里也有油坊。至于运河东岸仅松陵镇北门外有一处小油坊,今油车路因其旧址命名。 以稻麦为主,油菜次之的农副业是东部的经济特色,直至解放之初东部地区除铁、木、竹、泥(工)等小手工业外,尚无工厂企业。 运河之西,俗称“西横头”,为太湖沿岸地带,南及西俱与浙江接壤,乃吴根越角,明末诗人周灿称之为“吴越分歧处”,因此受到浙江辐射影响,栽桑养蚕成为千年生计。明初,朝廷奖励农桑,促进了农家养蚕和手工缫丝业的发展,以致太湖诸溇港及震泽、横扇、梅堰等处无地不桑,不家不蚕。 明代史籍记载一亩桑地收益可抵十亩稻田。清道光《震泽镇志》中的《慈云塔影》诗云:“蚕事胜耕田”,可见农家时蚕桑之倚重。 明代,辑里丝成为名品。清代为适应外洋之需又将辑里丝摇制成辑里干经(又称洋经),经頔塘运河转入江南运河运往苏州、上海出境。 震泽为江南著名丝市,镇区有条名为丝行埭的街区,其上丝行和经行鳞次栉比。 民国年代,1929年,震泽镇开办震丰缫丝厂,工人近千,为当年吴江第一大厂。40年后,乡镇缫丝企业在震泽及其周边地区开办,皆在运河之东。 明代,吴江东部南端的盛泽地区,“乡民尽逐绫绸之利”,形成黄家溪、新杭和盛泽三处以丝绸为专业特色的市集。三处皆是“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其中黄家溪东临运河,已形成居民数千人的集市。黄家溪市河中段遗存的泰安桥曾是当年织工立桥待雇的场所,用现代术语则是劳务市场,乃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之例证而被编入大、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被央视、浙视摄入镜头。 稍南之新杭(今旸桥港村)亦东临运河,其南端与浙江省嘉兴县王江泾镇一衣带水。乡民昼夜竞织,明代亦独立成为绸市,傍河而得水之利,“有时千匹万匹练,却上江船汉口行”。 盛泽位于运河西侧,相距约,但有多条河道相连。另外,盛泽西侧过白龙江与烂溪塘相通,可以说是左右逢源。 盛泽在明嘉靖年间为市,与黄家溪、新杭成鼎足之势,天启年间“民皆尽逐绸绫之利”,在通俗小说家冯梦龙陛下乃是“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清乾隆五年(1740)升格为镇,并一跃为“(县内)诸镇中之第一”。 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在运河沿岸拉锯战,黄家溪和新杭毁于兵燹,而盛泽位于运河内侧又有太平军乡官调理,幸免于难,非但如此,邻近富户皆来盛泽避难,以致人口暴增蔚为江南第一大镇。 民国时期盛泽由手工织造而电力织造,由手工工场而电力绸厂,以新兴工业创业立镇。 民国初期,吴县(苏州)为一等县,吴江为二等县,而昆山、太仓皆为三等县,大概与运河西部产业发达有关。 运河并未隔绝两岸,然而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代东西部差异较明显,西部经济发达社会也较为开放,近代一些社会鼎革,新风尚新气象如电灯、电话、电报、电影、银行、钱庄和行业组织皆是西边开先河。西部人士思想较为开放,尤其是震泽和盛泽的丝绸商人长期闯荡沪上,学会了十里洋场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解放初期有位土改干部曾喟叹吴江东部多地主富农,而西部多资本家和小业主,有则也只是工商兼地主。 民国后期西部市镇产业结构已是工厂化和电气化,而东部除碾米业外,大多停留在手工作坊和工场手工业。 改革开放以后,运河东西两岸的差异逐步缩小,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崛起,丝织业一马当先,越过运河,镇镇村村办了不少丝织厂,继而栽桑和缫丝厂家也跟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后,东部城镇就业困难,而西部如盛泽丝绸行业大发展,缺劳严重,正好调剂余缺,解决了社会问题。 如今运河吴江段又多架了几座桥梁,交通之便加速了两岸的融合,市镇建设、产业结构、新农村建设皆趋于同。 运河和军事 古代军事行动常沿运河行军作战,宋元、宋金作战亦沿运河作战。元末张士诚,曾占松陵及运河沿岸十年之久,张士诚并在平望修筑了土城据守。 明嘉靖年间最大的祸患是倭寇骚扰,不时在运河沿岸及烂溪塘诸港汊登岸,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朝廷及吴江官兵民军奋力围剿。其中盛墩③之役斩敌无数,大获全胜而改名胜墩,其名沿用至今。与胜墩隔岸相望巍然兀立砖石结构之敌楼,高6丈,纵横十数丈,相传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吴江知县曹一麟所筑(另一说法是经略使张经所筑)敌楼高耸,藏兵数百,举火球,射乱箭,立了无数辉煌战功。 民国23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训令修葺敌楼,兴工于,一个月后竣工。与此同时江苏省教育厅编审主君先生撰《敌楼巍然的矗立在水边》专文阐述敌楼抗倭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吴江爱国人士曾在底楼夜集,国难当头,重温往事,朗诵诗文,群情激昂,共表再度抗倭之决心。 笔者青少年时代或乘车或登舟路过胜墩时总要向对岸遥望缅怀先遗之战绩。 可惜敌楼在“大跃进”期间被拆毁,痛失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盛墩之役后不久,官军又在盛泽旸桥港歼敌300余人,此役还有从广西调来的少数民族士兵及女兵,勇猛无比。 此外,尚有小股倭寇窜至黄家溪被武举人史鹏生及家丁射杀。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克苏州,占吴江,继于二十六、二十七两天沿运河经八坼、平望、黄家溪、新杭抵嘉兴,一路纵火。太平军在黄家溪曾受到当地团练抵抗而恼羞成怒遂将其地焚毁。浙江王江泾镇在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时火光烛天,全镇毁十之九,镇北一水之隔的新杭市亦遭池鱼之殃。至此,盛泽镇东的两个绸市全被毁。 辛亥革命前夕局势紧张。1908年两江总督衙门调遣好几批军队经镇江坐平底拖船前往浙江、沿线戒严森严,有快枪汽船巡逻警戒,沿吴江河段之平望、盛泽及芦墟、震泽诸镇均有驻军。 1916年苏州关《苏州口岸华洋贸易情形略论》中载及:“……近地(革命)党人举止之活跃,亦较前愈甚,遂于18日占据本口东南约10英里遥之吴江、宣布独立。此促使本埠人民恐慌之心加甚,大局益为纷扰。20日,陆军中将第二师师长朱熙,经宣武上将军委任兼苏常道道尹,令尹等恢复吴江。22日,当局派北军1200名,新式兵船前往吴江,党人亦派前哨驻扎于离本口6英里之三里桥,以相拒矣,双方交馁,即在该日下午,方战事激烈之时,各种炮声闻之甚为清晰。人民惊惧非常,有多数或避难于申江,或迁移于安土。鏖战一宵之久,至次晨,党人溃走,吴江克复。”④ 1924年江浙战争前两省军阀剑拔弩张,据长辈讲述,平望及盛泽兵满为患,而沿运河则兵船前后相衔。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步步进逼,11月初金山卫登陆后,坐平底船穿梭于不设防的小河小溪侵入运河,在运河与清溪河交汇处突袭旸桥港,占旸桥港村北史家浜苏嘉铁路75、76号桥梁,切断了苏嘉铁路,并封锁了运河,致使抗敌形式逆转。当日盛泽镇沦陷,,县城沦陷。 此外,由于运河分隔致使东横头和西横头在方言俚语、风尚习俗有所差异,可能以后会长期保持下去,但总体上是大同而小异。 注释: ①界牌,非实体地名,为运河沿岸江浙分疆处之界碑,应在盛泽和王江泾交界处,具体地点无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太湖平原》, 地图出版社出版,1957年第一版。 ③吴司马盛斌葬地位于平望八坼间之运河西岸。 ④周德华译《辛亥革命前后外国人笔下的吴江形势》《吴江文史资料》26辑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