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厂的历史地位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掌烧造瓷器,官秩正九品。此为明代御窑厂的前身。 明初,承袭元代的匠级制度,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永乐时期,开始在瓷器上标注皇帝的年号款识;宣德二年,为政肃纪钢,官窑贡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官窑制度的建立逐渐完备。明清两朝,皇家通过对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烧造的控制,彰显其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地位。御窑厂作为皇家瓷厂集中了景德镇最优秀的瓷工和最上等的原料,创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准的瓷器。 御窑厂的窑址 御窑厂位于景德镇最繁华的珠山中路一侧,坐北朝南。御窑厂除官署、大门、仪门等官署建筑和东西库房外,分别设有二十一作和二十三作,即不同的生产区。御窑厂邻近主要对外运输通道昌江河的东岸,背倚城区小丘陵山“珠山”。明清景德镇围绕御窑厂四面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和居住区的格局,即厂西为东西方向密集弄巷、码头和南北走向的“前街”(今中山路,靠近昌江),厂东为“后街”(今中华路)。 御窑厂的发掘出土文物 自1982年以来在珠山御窑厂遗址中发现埋藏落选贡品的场所,经过精细的发掘和夜以继日的修复,获得数千计难得的瓷器珍品。由于是窑址出土物,因而年代可靠、品类丰富,科学价值最高,成为收藏家、鉴赏家最权威的断代标尺,为文化史学家提供最可靠的实物史料。这也是广州市文物总店引进此次展览的出发点,为本地市民和收藏爱好者展出最可靠的断代标尺和实物史料。 展品抢先看: 明·宣德 洒蓝刻龙纹钵 1983年出土于珠山。敛口,弧壁,浅圈足,白砂底。外壁施洒蓝釉,釉下刻两条云龙,口沿边饰海涛纹,下部刻莲瓣。钵内白釉,青花书六字双圈款。洒蓝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低温铅袖,蓝中夹以白色小斑块,分布自然,有如雪片挥洒在蓝釉上,故又名“雪花蓝”,创烧于宣德官窑。 明·成化 浅黄釉碗 侈口,曲壁,深腹,圈足。内外施黄釉,器底施白釉。器底用青料书“大明成化年製”六字楷书双行双圈款。 《七彩霞韵---景德镇出土明官窑单色釉瓷精品展》 展览日期:2018年10月13日—28日 上午10点——下午18点 展览地点:广州市越秀区文德北路172号 广州市文物总店二楼藏珍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