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之脉,其终也,戴1眼反折,瘈瘲2,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3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译文】手足太阳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会出现眼睛上视不能转动,腰脊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绝汗暴出,而绝汗一出就死了。 手足少阳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会出现耳聋,周身关节松缓无力,眼珠突瞪,入脑处的脉气断绝,一日半就会死的。临死之时,面色由青转白,然后就死了。 手足阳明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会出现口眼颤动歪斜,多惊,妄言,面色发黄,如上下手足二经的动脉出现躁动,就要死了。 手足少阴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患者面色发黑,牙齿变长而且发生污垢,腹胀闭闷,上下气机不通,就要死了。 手足厥阴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患者胸中发热,咽喉发干,多小便,心中烦躁,甚至于舌卷及睾丸上缩的情况,然后就要死了。 手足太阴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腹部胀闭,呼吸不畅,多嗳气,多呕吐,呕吐时气上逆,气上逆就会面色发赤,如果气不上逆,就会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会面现黑色,终至皮毛憔悴而死。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三阴三阳之脉终结时病人的症状,所谓终始,始于五行而终于六气也。太阳之脉,起自眼角,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太阳乃津液之府,而为诸阳主气,血气绝而不能荣养筋脉,则筋脉急而戴眼反折也。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太阳之气主皮毛,气绝于皮,则色白而绝汗出矣。少阳之脉起自眼角,入于耳中,耳聋者,少阳之脉绝也。少阳主骨,百节尽纵,少阳之气绝也。少阳属肾,肾藏志,目系绝者志先死,志先死则一日半死矣。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目口动作者,阳明之经气欲绝也。善惊妄言色黄,阳明之神气外出也。上下经者,谓手足阳明之经。盛者,盛于外而绝于内也。夫阳明太阴之言上下者,谓从腰以上,手太阴阳明皆主己;从腰以下,足太阴阳明皆主之,上下之经,盛而不通则终者,天地阴阳之气,不交而绝也。少阴之脉,属肾络膀胱,上贯肝膈,入肺中,从肺出络和。腹胀闭塞者,少阴之脉绝不通也。面黑者,气色外脱也;齿长者,骨气不藏也;上下不通者,水火不交也。夫少阴之言上下者,少阴之上,君火主之,谓水火阴阳之气绝也。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通阴器,循喉咙,入颃颡,舌卷卵缩,厥阴之脉绝也。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火化,中热咽干心烦者,化气上出也,肝主疏泄,善溺者,肝气下泄也。太阴之脉,上阴股,入腹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复从胃注心中,太阴之脉绝不通,是以腹胀不息,太阴之气,上走心为噫,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者,从胃而心,心而外脱也。夫上逆于心则见此症,如不逆则手足二经皆绝,而上下不通矣。上下不通,则土酸而水气乘之而色黑矣。手太阴之气绝,而皮毛干焦矣。此六气终而经脉绝也。盖气终则脉终,脉绝则气绝,譬如人之兄弟,生则俱生,急则俱死矣。夫经脉本于脏腑五行之所生,而外合阴阳之六气,故首言终始之道,五脏为纪,末结六经之终,谓生于五行而终于六气也。 本篇《终始》,主要论述的是终始问题,人之脏腑阴阳,经脉气血,本于天地之所生,故有始有终也。夫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是天之六气,化生地之五行五味,五行五味以生人之五脏。五脏内合六腑,以应地之五行,外合六经,以应天之六气。故曰:明知终始,五脏为纪。人之阴阳血气,始于地之五行,天之六气所生,而终于地之六经,天之六气也。 —————————————————— 【注释】1.戴:(dài代)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背负。《管子·内业》:“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尔雅》:“戴,覆也。”《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孝经·援神契》:“日抱戴。”《礼记·月令》:“戴胜降于桑。” 2.瘛:(chì赤)中医指手脚痉挛,口歪眼斜的症状。亦称“抽风”。《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3.嗌:(yì艺)《庄子·大宗师》:“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列子·汤问》:“使我嗌疾而腰急。”《山海经·北山经》:“食之已嗌痛。”《黄帝内经·素问》:“嗌于面尘,身无膏泽。”《释名》:“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这里用为咽喉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