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意和气息  黄阿忠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9-02-21

2019年02月21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禅很空灵,似乎摸不到边。然而禅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却经常能碰到。比如遇上一件棘手的事,心烦意乱,结果往往忙中出错。如果静下心来处理,最后的效果也许会不一样,这种安定、静心,其实就是禅。比如在城市待久了,大家就想远离喧嚣,去山村乡野领略大自然给予的悠然,享受一下清幽,这种幽悠,其实也是禅。

我想起了六祖慧能的一则关于心动和风动的故事,这个故事除了包含了玄思、机锋、哲理外,还有更多的智慧。常在书本中看到高僧的诸如“放下”“舍得”“不见”“忘了”等禅语,这种持平常心而发出的平常语,细细品味咀嚼,人生也变得十分有意义,同时,也一下子觉得这些词高深博大了起来。然而,这简单、直白的语境,要做到却是不易。

禅告诉我们这是修养所至,而修养,需要不断地修炼。禅或许包含了修身养性的心态,这样,往往会把很深奥的哲理融入非常浅显的语句之中;禅或许是一种悟性,一种智慧,并能从中获得超乎想象的境界。气息与禅一样,也摸不着、逮不住,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它们之间看似不搭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气息,这是能让人感受到的,比方儒雅、清醇、粗犷、纯朴等等。这种由内向外透出的气息是精神体现,它是修养,是文化修炼而成。唐代司空图写过一本评论集,叫《诗品》,说雄浑是一种浑然大气;注释飘逸,说是洒脱逸气等等。这是在说诗的气息。人的气息也何尝不是这样?说到了诗,使我想起了画,诗和画是连在一起的,就好像禅和气息也是连在一起。或是儒家文化对它的影响,当然也包括诗,中国画很注重禅意和诗性。翻开中国的绘画史,每一个画家都在自己的画中流露幽深静远的智慧,每个时代都渗透出点亮心灵的意味。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强调其中的禅味和所发散的气息。

禅和气息对于中国画来说尤为重要。古代文人墨客和禅有缘,并把文化融入禅味,化成气息。你看杜牧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诗情,有画意,更有禅味。你再读苏轼的文,“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论文采不说,就此文字表达的意境,气息高远,充满了禅意。宋、元以降的中国画家崇尚自然,师造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故而他们笔下的山水、花鸟等文人气息和禅意浓郁。“江渚暮潮初落风,林霜叶浑稀倚杖”,这是元代画家倪瓒题在他逸笔草草的画上的句子,既协和画中疏空旷朗的气息,也有简淡静远的禅意。

禅并不矫揉造作,而是去除雕饰的放松,是灵性自然的回归。当悟入淡雅、空灵的境界,清净、纯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慢慢地就变成一种高尚的审美。明末清初的书画家朱耷,画上题款为八大山人,一般都是竖写,连起来看像是“哭之笑之”。这一款署名把朱耷的心声全都表达了出来,他坎坷的经历,国亡家破的悲哀,全写在了“哭”“笑”之中,他的画也因此与众不同,不合时流。荷花是他常画的题材,构图往往偏居一隅,笔墨往往漫不经心,一花一叶似随意搭配,然却蕴藏着禅机,不仅有禅心拂尘去的感觉和气息,而且还有幽远的智慧。有时他画花下翻白眼的鸟、石头边斜视的鱼,这也是一般画家不会去画的。或许是沉甸的心境,或许是超乎想象的意会,才能铸就他独特的绘画艺术、隽永的气息和高远的禅意。

中国绘画贵乎文心和禅意,必须远离工匠气,脱尽媚俗气。纵使一笔一笔的描画,或是淋漓尽致的挥洒,都不失情趣。倘若气息雅正,红叶蒲山溪流,松径黄菊东篱,都可成一幅绝佳的山水、花鸟;或是禅心顿悟,数树深红浅黄,山明水净一色,都有心田沧桑了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