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上趣闻】“电话听筒”与“十三点”

 静雅轩345 2019-02-21


沪上趣闻

“电话听筒”与“十三点”

作者:洪光祥

配图:网络


“十三点”是上海方言中一个常用词,在江南一带十分流行,苏州人唱评弹时,说白中经常用到。“十三点”是指那些傻里傻气,说话没有分寸,思维混乱,语无伦次又很喜欢说话的人。这词由来已久,除了民间用于口语,在晚清时期的通俗小说中就已出现。



这个词是从时钟报时引申而来,过去老式时钟(称“自鸣钟”)到时候就自动敲打钟点。敲过12点后再从1点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报时。如果时钟机械失灵、齿轮滑牙,就会敲出超过13下的“乱钟”。后来人们就形容某些胡言乱语不着边际的人,这倒是十分贴切。



称人为“十三点”不一定是鄙视,有时甚至还当昵称。如同过去苏州妇女常称她的丈夫为“杀千刀”一样,听来好像在咒骂,其实正是表示爱昵,这个词就显得如此奥妙。


“十三点”一词使用久了不免觉得陈旧,于是有人用“廿六对开”取代。乍一听倒也新鲜,可是略加思索就不难理解,把26对半分开岂不就是“13”,显然不够含蓄,缺乏新意。



后来又有好事者挖空心思用“电话听筒”取代“十三点”。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一定联系。从前老式电话机不论何种机型,耳机盖上都有一簇梅花形小圆孔,共13个,正好影射“十三点”。人们对这一巧合感到新鲜,于是广为传播,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曾风行一时,说起它无人不知。后来出现了新式电话机,形状各异,耳机盖上不再是统一的13个小圆孔,于是这一有趣的代词就随之淘汰。



由此可见

在民间流行俚语不仅有生命力,又在不断演变,“十三点”就是一例。这种情况过去有,现在依旧有,当前文艺界流行的“粉丝”,就是经过演变的新名词。老年人难以理解,不知“粉丝”为何物。现在不少时髦青年满口新名词,还称不懂“粉丝”的老年人为“无知”,这是不公平的。老年人对新事物难免不太熟悉,然那些自诩新潮的青年不懂早年流行的“电话听筒”,岂不同样无知。



文章摘于:《老上海珍闻旧事》,赵宗仁主编,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