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读诗词之郑风:缁衣

 历史爱好者驭风 2019-02-21


文/驭风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càn)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兹zī)衣:黑衣。“朝服以缁布为衣,故谓之缁衣。”   

敝:破旧。

予:而。  

馆:官舍。  

粲:通“餐”。

席:宽大。《毛传》:“席,大也。”

    《缁衣》为郑风的第一首。《诗序》、朱熹等都认为此诗的主旨是周王赞美郑武公之贤。《礼记-缁衣》中有“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之说,也有“子曰:于《缁衣》见好贤之至”的记载。因此,要解这首诗,要先了解了解郑武公。

    根据《史记》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于周未有兴者,楚后也。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对曰:“其民贪而好利,难久居。”公曰:“周衰,何国兴者?”对曰:“齐、秦、晋、楚乎?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嬴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尝有功于天下。而周武王克纣后,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险,以此有德与周衰并,亦必兴矣。”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东徙民洛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上面那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郑武公的老爸姬友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在周宣王即位二十二年的时候,姬友被封到郑地,初为郑伯。封了三十三年,百姓都喜爱他,看来比较得人心。后来宣王死了,幽王即位后,任命姬友为做司徒。姬友这人爱民如子,很有亲和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百姓都十分高兴,黄河、洛水流域的人们都思念他。

    在他做司徒一年的时候,因为众所周知的那点破事,幽王天天忙着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让冷美人褒姒笑一笑,根本无暇理会朝政。幽王的这种做法不仅荒废了朝纲,还触动了一些诸侯的根本利益,造成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郑桓公瞧在眼里愁在心中,于是他询问太史伯说:“王室灾难深重,我怎么才能带领我的百姓们死里逃生呢?”

    太史伯回答说:“只有洛水东、黄河南可以安居。”

    桓公问:“WHY?”

    太史伯回答说:“那一带邻近虢国、郐国、虢国、郐国的国君既贪婪又喜欢占小便宜,百姓不顺从他们。现在,您是司徒,百姓都热爱您,您如真的请求住在那一带,虢国、郐国国君看到您正当权,会很容易地分给您土地。您如真的住在那一带,虢国、郐国的百姓都是您的百姓了。”

    桓公:“我想到南边的长江流域住,HOW?”

    太史回答说:“过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劳甚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也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代。周王室衰弱,楚国一定兴盛。楚国如果兴盛,对郑国绝对没有好处。”

    桓公说;“我想住在西方,怎么样?”

    太史伯回答说:“那里的百姓既贪婪又好利,难以久居。”

    桓公说:“周王室衰弱,哪国将兴盛呢?”

    太史伯回答说:“齐、秦、晋、楚吧?齐国,姓姜,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助尧掌管仪制度。秦国,姓嬴,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辅助舜使很多部落顺服。至于楚国祖先,也都曾为天下人建立了功业。周武王战胜纣王后,成王把唐封给叔虞,那里山川险阻,凭这些有德的后代与衰弱的周室并存,晋国也一定能兴盛了。”

    桓公说:“欧了,就这么地吧。”

    于是他征得幽王同意后,就把他的百姓迁移到洛水东部,虢、郐国国君果然向他贡献出十座城邑,他终于建立了郑国。

明面上,幽王是用烽火戏弄了诸侯,结果真的“狼来了”的时候,诸侯们个个都不管了,所以幽王最后在郦山死翘翘。实际上是因为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废了申后也废了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将褒姒为他生的儿子伯服立为太子,其实,这才是动摇周王室的根本。

后来废太子宜臼跑到舅舅申侯那里需求帮助,很可能在申国许国吕国等姜姓诸侯利益集团的支持下,已自立为王,号“天王”,这下把周幽王惹急眼了,于是发兵征讨。在这种情况下,申侯只好借助犬戎的势力,内外勾结,杀幽王、掳褒姒、取周赂。所谓的烽火戏诸侯不过是王室刀光剑影的权利之争的迷烟罢了。

    不过,在最后的西周保卫战中,也还是有拔刀相助的。比如老英雄郑桓公就雄赳赳气昂昂的跑来保护周天子,最后喋血沙场。老英雄的儿子掘突,也就是后来的郑武公立马急眼:靠,这可是杀父之仇。于是披麻戴孝,带着三百辆兵车,从郑国赶到京城去找犬戎死嗑,在其他勤王的兵马配合下,最后终于收复了满目疮痍的镐京。

    或许是受到利益集团的指使,也许是为了开脱自己的弑父之罪,也可能是实在受不了犬戎们没完没了地发“犬”劲,周平王和他的舅舅们出卖了合作伙伴犬戎,决定东迁洛阳。郑武公、秦襄公、晋文侯等共同武装护送,最后均因“伐戎救周”有功获得封赏。郑武公、老英雄卫武公和晋文侯为“平王卿士”执掌周室军政大权。而秦部族始封诸侯,赐岐山以西为封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秦自襄公始为国,与其他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就这样郑武公成为享有“夹辅”、“肱股”美誉“贤”、“卓”之人,作者通过周王以“美”武公之“贤”,表现出老大对贤良小弟的一片深情厚意。

    本诗共三章,除更换六个意思相近的字外,基本上都是大概齐意思的反复吟唱:黑色的官服很合适啊(好看)、(大气)。

    破了,我为你制作新衣服啊(改造)、(改作)

    你就安心的去官衙忙公务吧,

    等你回来,我给你做好吃的。

    不过,如果把这当做美武公的诗,多少有点古怪。从“予”为“子”改衣造衣作衣、授粲来看,应该是妻子对老公说的话,那种关怀倍至情意绵绵的柔情蜜意。难不成这周王是个“玻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