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汗症效验方

 循天园 2019-02-21

现代医学认为汗症是由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而致自主神经系统汗腺分泌过度,而中医则认为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常,津液外泄。中医把汗症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等。认为汗为心液,凡汗症皆为虚也,阳虚、阴虚皆有之,白天自汗也不独为阳虚,夜间盗汗也并非全为阴虚。汗出过多往往引起心悸、虚脱,大汗淋漓易造成亡阳,必须及时救治。

案1 某男,22岁,学生,2006年11月诊。近月来一直手足多汗,以手为多,足也出汗,冬季虽寒冷,写字不过半小时手心汗液可渗出下滴,夜间感觉烦热,心悸,纳少,乏力。左关脉弦数,舌质微红、少苔。诊断:多汗症。辨证:心肝火旺,气阴两虚。治法:滋阴降火,益气敛汗养心。方药:黄芪50g,炒白术20g,酸枣仁20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益智仁10g,龙骨30g,牡蛎30g,生地黄30g,麻黄根15g,山茱萸20g,山药20g,泽泻10g,茯苓30g,牡丹皮15g。

按语:本方为当归六黄汤与六味地黄汤化裁。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黄芪、白术、山药益气,生地黄、牡丹皮、山茱萸滋阴降火,益智仁有调节神经之功,龙牡、麻黄根收敛止汗,泽泻、茯苓、黄芪使汗液归尿路外排。全方位调节,曾用本方1周见效,3周而愈。

案2 某女,50岁,2007年5月诊。汗出不止,头面如洗,手臂冷凉,脉沉,舌苔白。诊断:阳虚自汗。辨证:阳虚不固。治法:温阳敛汗。方药:附子15g,桂枝20g,酒白芍15g,防风10g,生姜15g,红枣6个,黄芪50g,五味子10g,龙骨30g,牡蛎30g,麻黄根20g。水煎,餐后半小时服,每日1剂。7剂后告愈。

案3 某男,60岁,2006年5月诊。近期夜间总有汗出,头、心窝、上半身出汗,乏力,心悸,头晕,脉沉细,舌质淡红。诊断:阳虚盗汗。辨证:心阳不足。治法:温阳敛阴。方药: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20g,附子10g,酸枣仁20g,桂枝6g,柏子仁15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生姜10g,大枣10g,当归15g,炙甘草15g,茯苓30g。上方用12剂后渐渐汗止。

体会 汗症不管自汗还是盗汗,首辨阴阳。盗汗虽然阴虚为多,但阳虚也不少。汗症中医常用当归六黄汤或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假如辨证不明确可用下方供参考:黄芪30g,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炙甘草10g,麻黄根15g,当归10g,山茱萸20g,五味子10g,龙骨30g,牡蛎30g,大枣10g,生姜10g。阳虚加附子10g,桂枝10g;阴虚者加浮小麦20g,龙眼肉15g,柏子仁15g;汗出重者加益智仁10g,车前子15g,泽泻10g。

自汗重者可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调理,治自汗有特效: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桂枝10g,五味子6g,酒白芍15g,山茱萸15g,山药15g,麻黄根15g,龙骨20g,牡蛎20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陈胜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